來源:人民日報 | 車斌 屈佩 包晗 時間 : 2023-07-10
分享到:
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連綿起伏的蓊郁中。7月3日至4日,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此舉行。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400名中外嘉賓圍繞“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攜手繪就現代化新圖景”這一主題交流對話、激蕩思想、凝聚共識,一幕幕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生動場景,成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加強不同國家人民間對話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國家版本館匯文廳,借助數字技術搭建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規劃和建設圖景,正是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
自196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馬克林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當之無愧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成功的,而且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各國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中國獨特的經濟結構、政治傳統、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必然要走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現代化之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曉林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使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變為現實,從根本上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毛里塔尼亞公正黨副主席哈拉麥評價稱,全球文明倡議建立在既保持中國特色、又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基礎上,既根植于中國擁有的悠久歷史,又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期盼。他希望各國加強技術開發方面的交流,以促進經濟現代化發展。
“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傳遞的信息非常明確,要平等尊重彼此,接受差異性,加強不同國家人民間對話,這是不同文明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我們共同的心聲。”埃及中國友好協會副主席、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長阿里·希夫尼表示,全球文明倡議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了引領人類歷史前行的現代化文明,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增進各國人民共同福祉
習近平主席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參加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到參加本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感觸頗深。他表示,習近平主席著眼世界格局演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從文明交流互鑒角度闡釋中國理念,彰顯了一種全新的文明觀。這一文明觀,站在更加宏闊的歷史方位上思考,既看到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發展進程,及其對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也看到人類文明共同目標、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福祉,詮釋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崇高追求。
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謝爾蓋·薩納科耶夫感慨,文明是多樣的,但不同文明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是共通的。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推動交流互鑒。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聽到中國發出加強團結合作的強音。
參與本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的國際人士紛紛表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高于其他文明,沉溺于‘文明優越論’勢必會造成沖突”“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對抗思維的局限性,展現出具有突破性的吸引力”。
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以篆、隸、楷、行、草諸書體書寫的全球文明倡議竹簡書法作品徐徐鋪展,絲織技藝、木版水印技藝、易水硯等中國非遺文化項目吸引了不少嘉賓體驗。
在孝感雕花剪紙展臺,剪紙長卷《建黨100周年》展示了嘉興紅船、開國大典等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畫面。來自波黑東薩拉熱窩大學的卜雅娜教授在這幅作品前久久駐足。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她親手雕刻了一枚鳳凰圖并贊嘆說:“紙上雕刻的技藝太神奇了。”
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
聯合國文明聯盟高級代表莫拉蒂諾斯認為,中國在文化保護和文化創新中實現了平衡。“正是在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明白‘守正’的意義,而新技術、新手段參與的文化創新,增強了文化吸引力,為文明間對話注入了活力。”
聆聽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關于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種種舉措,墨西哥特奧蒂華坎博物館館長路易斯·里維羅頻頻點頭。他告訴記者,一批來自墨西哥的文物正在湖南博物院展出,“通過文物領域互動合作以及科技賦能等途徑,我們能博采眾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進步”。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并深刻影響了世界。”巴西執政黨勞工黨文化部全國書記薇薇安·馬丁斯表示,文化遺產傳承著一個民族的記憶與情感,捕捉了文明發展史上的動人時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全球文明倡議倡導重視文明傳承與創新,將進一步加強文明交流,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各國現代化進程發揮積極作用。
發揮世界漢學家橋梁作用
“家國情懷、天下一家”“克己復禮、仁者愛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場分論壇上,來自不同國家的漢學家用流暢的中文交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贏得陣陣掌聲。
漢學家是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理解友誼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教授阿齊茲翻譯的中國書籍《現代中國人——從過去走向未來》暢銷阿拉伯世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榮譽教授杜博妮鐘愛中國現代文學與詩歌,對魯迅的作品頗有研究;在卜雅娜推動下,波黑的漢學建設初見成效;厄瓜多爾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學教授何塞深耕《道德經》西語翻譯多年……
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講師拉希達說:“作為漢學家,不論母語是什么,中文是我們統一的語言;不論來自哪種文明,我們共同的追求是人類文明進步。”
“天下大同的理想是社會發展的方向”“主張和而不同,方能帶來真正的和平”……聽到中國學者的觀點,阿齊茲如遇知音,迫不及待地分享他對中華文化崇尚和平的見解。“只有通曉中國歷史和文化,才能深入認識當下的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智慧,理解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內涵。”阿齊茲認為,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途徑。漢學家應當致力于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為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古絲綢之路連接了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等古文明,講述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進10年來,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繁榮,同時增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莫拉蒂諾斯說,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它將促進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有助于世界和平發展。
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高級講師馬欣達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漢學研究的重要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基于人類文明多樣性、全人類共同價值等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話題,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持續提供力量。”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