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岳陽發布 時間 : 2023-09-26
分享到:
文學根何在,龍舟下汨羅。1968年,韓少功報名下鄉赴汨羅插隊,1974年擔任汨羅文化館干事,2000年起又季節性定居汨羅。汨羅成為韓少功的第二故鄉和文學創作“原鄉”,他立足屈原曾經行吟的土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很多享譽海內外的文學精品,讓世界更深入認識和了解湖南、岳陽和汨羅,讓作為藍墨水上游的汨羅江更加生動、更加豐盈。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教授 黃 燈
“汨羅作家群”的形成延續了韓少功對海南作家輻射的路徑
在當代作家中,韓少功對年輕寫作者的扶植,始終充滿了罕見的熱情。在海南作協期間,他創造條件為年輕人的出場提供展示平臺。1996年《天涯》改版,從第二期開始,韓少功就在“文學”欄目開始“新人工作間”子欄目,從整體上促進了海南文學風貌及文學生態的改變。2000年5月,韓少功階段性地定居湖南汨羅八景后,汨羅的文學生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批本土作家很快成長起來,“汨羅作家群”由此進入公眾視野,并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和討論。韓少功的返鄉和“汨羅作家群”的形成,絕不僅僅是一種偶然巧合,而是延續了韓少功對海南作家提攜和輻射的路徑。可以說,韓少功的來臨,為汨羅隱匿的寫作群體注入了鈣質并確立了主心骨。
具體說來,韓少功對汨羅作家群的輻射,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幫扶式輻射,類似師傅對學徒的提攜和指導;其二,感召式輻射,因為韓少功知青歲月與當地居民深度而長久的交流,直接影響了一些人追隨他的腳步走上創作道路;其三,滲透式輻射,在汨羅,有一批以韓少功為對象的本土批評家,他們一方面研究韓少功,另一方面又在他作品的滲透下進行創作。概而言之,這些土生土長的汨羅作家,對韓少功的創作有著強烈的情感認同,同時在文學資源和精神啟蒙上深受他的滋養。
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韓少功研究所所長 楊厚均
作家韓少功的“汨羅模式”
一百多年來,中國作家鄉村經驗的獲取大致已形成了三個模式,一是兒時鄉村生活模式,這是最為普遍的自發而非自覺的模式;二是各種機構團體組織的短期“深入生活”的采風式模式,這一模式下的鄉村經驗不可避免帶有某種程度的浮光掠影色彩;三是從解放區文學開始在新中國成為規范的行政派遣式的掛職模式。
作家韓少功汨羅鄉居生活可以視為現代以來中國作家獲取鄉村經驗的第四種模式,是一種自覺的而非自發的、長時間定居的而非短期客串的、個人的而非組織的全方位深度融入的汨羅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韓少功既抵近鄉村底層又保持反思距離的主觀意圖;對韓少功作家身份、情感、思維方式均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并體現在其創作的變化之中;韓少功的汨羅模式對周邊的文學生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為當下文學生態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岳陽市作協主席 舒文治
在“山南水北”涵養地方文學生態
從韓少功的文學世界引出的話題難以窮盡。站在非專業的角度來觀察,把自己和一群地方寫作者擺進來體察,我感覺到了韓先生還有另一個功莫大焉的貢獻,他多年來在“山南水北”涵養地方文學生態,為汨羅文學生態乃至文化生態建設布雨施肥,加持賦能,培根固體,示范力行。他影響的是汨羅,其意義卻不局限于汨羅,也超越了湖南海南兩地,在當今文壇負面評價較多之時,猶如一股清風清流,是為鮮明對比,有著特別的意義。
“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看哪里?個人認為,可看“山南水北”,韓先生在這里營造了一個負氧離子充沛的小氣候,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當代文學場域,是一個強磁場,對汨羅本土作家產生著守正創新的影響,對汨羅江流域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劑、凝固劑的作用,對地方文學生態是陽光普照,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他的影響和滋潤是跨年代的,汨羅老中青三代寫作者均受益。他影響的方式是輻射型的,從指導、扶持個體創作到影響寫作者精神成長,從影響一個小群體到影響一個地方的文風、社會風氣乃至賡續地方文脈、建設精神家園。
山高水長,湖海一家。1988年,韓少功乘風南下海南,懷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以一雙慧眼和滿腔熱情,關注普通百姓生活,思考宏偉時代課題,將生活與創作有機融合,成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當代文學最具影響力和思辨精神的作家之一,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9月24日,“湖南與海南——韓少功文學世界的兩個重要空間”研討會上在汨羅舉行,來自湖南和海南作家、評論家、學者相聚一堂,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為當下文學帶來新的思考。
湖南省作協黨組書記 胡革平
推動兩省文學高質量發展
韓少功老師的寫作深深地植根于當代思想潮流,思索時代變革,不斷拓展文學的邊界。深入研討他的創作和創新精神,對新時代文學創作、做好新時代的文學工作具有深刻的啟迪。湖南和海南是其創作生活中的兩個重要空間,兩者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從“兩個空間”的角度對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及其創作展開研討,必將更好地理解韓少功的創作風格、思想內核、藝術追求,同時對于總結和梳理兩省文學發展的規律,深入推動兩省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南省作協主席、天涯雜志社社長 梅國云
他始終懷揣道義感、人民性、創造力
湖南省作協和海南省作協親如一家,湖海相連,德才兼備的韓少功老師如一顆明星、一把火炬、一盞燈光照耀著中國的文學天空。在當今文學的生態環境里,他始終堅持著道義感、人民性和創造力,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他的"大德"力量應該成為文學界、學術界、思想界一個關注的重要方面,我們要把韓少功老師帶來的這樣一股清泉行成一道道清流,流向四面八方,不斷影響著更多的人。
海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劉復生
韓少功的寫作真正繼承了魯迅文學的批判性傳統
韓少功是從汨羅走出去的世界性作家,如果說韓老師是文學界的思想家的話,那么,他表達的也是只有文學才能表達的思想,是超出一般思想的思想,這種思想本身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解藥。一般的思想總難免會走向固化,韓老師的小說和雜文卻內在包含著左右互搏的因素,它拒絕站在一個固定的立場上。它質疑思想的固化,并且連自己的質疑也加以質疑。但另外一方面,他的文學卻有著堅定的原則性,那就是人民性立場。他對抗一切虛無主義,不管是具有偉光正形式的歷史主義,還是頹廢的個體主義。
韓少功的寫作,真正繼承了魯迅文學的批判性傳統,也接通了近代以來的西方美學精神,它就是昆德拉所說的小說的智慧。它在本性上具有反諷氣質和反媚俗的性格。因而往往表現出混雜性,介入性。文學不是開辟現實世界之外的一個空間,讓我們逃避,而是鑲嵌在社會實踐之中。對于韓少功來說,辦雜志,寫雜文,寫不像小說的小說,都是大文學行動的一部分,這也是文學作為思想存在的理由。
海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 張浩文
韓少功是新時期進行鄉村建設的典范
返鄉之后的韓少功對我們的文化啟示是什么?這關涉到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中國式現代化及新農村建設如何實現。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里,鄉紳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是中國鄉土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他們以道德感召和文化引領,推動了鄉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除了提供保境安民、賑災救濟、開路架橋等公共服務之外,他們還以自己擁有的豐厚資源從事鄉村文化建設,為鄉土社會提供精神滋養和價值基礎。那么,到底如何進行鄉村文化建設?韓少功人生的后半場,給我們提供一個具體的樣板。
韓少功退休后移居湖南汨羅三江鎮八景洞,并非有些媒體和評論家所說的那樣,是厭倦城市和官場之后的退隱,而是事業和人生的轉場。他要把自己的學識和資源帶到自己曾經下鄉的第二故鄉,幫助這里的父老鄉親進行鄉土文化建設。他憂心下鄉之地出現的離鄉潮和空心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激活這里的文化積淀,以此重塑人心和穩定村社,來對抗物欲和浮躁。他從事文化建設的努力及其成就,人所共知,從眼下三江鎮體現出來文化活力和精神新貌,可以見證他的人生后半場絕沒有虛度。
我們可以把韓少功的實踐看作是中國知識分子繼承傳統文化資源,在新時期進行鄉村建設的典范,即鄉紳參與鄉村治理和文化建設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再生。知識分子不能僅僅坐而論道,而應該知行合一,起而行之,就當前中國文壇而言,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也就韓少功一人而已。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吳 辰
讓讀者看到一個名為“理想”的方向
韓少功老師不在他的作品中去灌輸給讀者思想,而是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也許有關時事、也許有關語言、也許有關傳統、也許有關技術理性,它們都能引起讀者自己思考,思考自己該何去何從。韓少功老師只是把一系列的事實用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交付給讀者,讓讀者看到一個名為“理想”的方向。
韓少功老師的生活方式也給我們以很大的啟迪,這是一種“半隱居”的生活,所謂“半”,則是說韓少功老師并不是棄絕人間煙火,而是在山水間反思宇宙與人間,這樣的反思更加深入。同時,韓少功老師也在用這種方式提醒著當下人要警惕現代性帶來的焦慮。
《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作協副主席 林 森
他營造了海南文學界的風向
韓少功在湖南經歷了少年、青年時代,湖南的生活經驗和創作積累,給他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底色;而他到海南之后,當時相對寬松的環境,讓他不僅僅在文學創作上進行文體探索,寫出《馬橋詞典》《暗示》等重要作品,并在創辦《海南紀實》、改版《天涯》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給海南文學界文化界奠定了基礎、營造了風向。湖南和海南,就是韓少功文學世界的兩個重要空間。
湖南省作協副主席 沈念
三個關鍵詞:燈塔、候鳥、大樹
韓老師的為人與為文,都是我們青年作家永遠學習的榜樣。這些年來跟他交往,我想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我對他的印象:一是燈塔。8月份我在海南省三沙市參加一個活動,和文友們聊到韓老師當年在海南所創下的輝煌故事。當時正是夜晚,我們坐在海邊面向茫茫大海,感覺韓老師就像一座燈塔,不僅是在引領方向,更多的是給予年青作家們希望、勇氣與堅定的信念,也對青年作家產生吸引和召喚。二是候鳥。每年他從海南到湖南像候鳥一樣遷徙,是因為他認定了知青時代所生活的這塊土地,包含著對這塊土地的忠貞。三是大樹。韓老師的寫作是向下扎根、向上張舉的。這棵樹有很多面相,他寫小說,又寫散文和隨筆;既有理性思維,也有感性的敘事表達;既是傳統的回歸鄉村,又有很多現代性,既是對現實的介入,也是在不斷超越現實。這棵樹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高度,有他對文學的深沉情感,有知性語言發出的聲響,也有深邃思想和闊達人格所發出的光芒。這棵樹根深葉茂,扎根在一個地方,對當地也發揮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他也是憑借一己之力帶動了鄉村發展。
我以為韓老師還是一位堅守現代性的作家。當下很多作家向傳統退守,韓老師雖然在鄉下居住,但一直保持了作為現代人的思考,他一直在探索到底怎么寫,有一種現代藝術的深沉品格。韓老師的探索姿態,顯現的勇氣和膽識是很多人所沒有的,值得年輕的作家致敬、學習和傳承、發揚。
湖南省作協創研室主任 賀秋菊
從對韓少功的研究梳理講起
無論是文學思想、藝術表現上,還是創作實踐上,韓少功的文學創作都表現出相當的豐富性、深刻性和獨創性。當我們去讀韓少功的文學作品,無法在短時間內抵達作家文學的指向時,不妨試試梳理學界對韓少功的文學研究,這些研究可以開拓視野,給我們較好的研究基礎,也能啟發我們的進一步思考。
目前,已經公開出版的韓少功研究專著有10部。2023年9月20日,我在中國知網檢索關鍵詞“韓少功”,共查找到學術期刊論文1615篇,碩博士學位論文171篇(其中,博士9篇,碩士162篇)。
從時間上看,1979年學術界就開始有了相關研究,1985年以后,每年都有研究論文。1986、1987、1988年掀起了第一個小高潮。1993年到1999年,保持著相對持續的研究熱。2003年開始,學術界對韓少功的研究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勢頭。從研究方向和觀察視角來看,博士論文主要集中在對韓少功鄉土文學、創作思想、尋根文學、方言寫作以及90年代的創作轉型等方面的研究。碩士論文主要從尋根文學(74篇)、語言特色(72篇)、知青書寫(56篇)、創作思想(55篇)、鄉土文學(38篇)、文體探索(35篇)、文學翻譯(9篇)等方面進行研究。學術期刊論文也主要集中在尋根文學(164篇)、語言特色(151篇)、知青書寫(109篇),創作思想(98篇)、鄉土文學(80篇)、文體探索(94篇)、韓少功與湖南(37篇)、文學翻譯(24篇)等方面的研究。
在閱讀有關研究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些對韓少功及其創作進行過系統深入的研究者,尤其是碩博士論文寫作者,受到韓少功創作及其思想的滋養,在研究過程中建構自己的價值體系。我們也讀到了研究者依托研究對象進行的主體言說。這種言說,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共情”。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韓少功的研究又具有了新的研究意義。
也有研究者將韓少功的創作和沈從文、魯迅以及韓國、歐美作家進行比較研究,學者洪子誠在《丙崽生長記——韓少功<爸爸爸>的閱讀和修改》一文中,還通過梳理中篇小說《爸爸爸》自80年代發表到幾次出版修訂,解讀其內涵以及與時代的隱秘聯系。總而言之,目前,對韓少功的研究實際上還有特別大的空間,而且這個空間是具有生長性的,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包括高校的學生們都能夠來做這個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廖述務
兩次空間轉換帶來的詩學邏輯
韓少功人生中的兩次空間轉換對于深入理解其創作的詩學邏輯有重要意義。第一次空間轉換是1988年2月19日,也就是農歷大年初三,韓少功挈婦將雛,口袋里揣上了工作關系南遷海南。韓少功喜歡南方的自由。于他而言,海南是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島嶼,也是一塊投身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的熱土。這次南遷,一定意義上成為韓少功作為實踐型知識分子的成長起點。
2000年5月,韓少功舉家遷入汨羅八景鄉新居。這是韓少功文學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的空間轉換。這次,韓少功重新拿起了鋤頭。第二次空間轉換賦予韓少功實踐型知識分子新的精神內涵。鄉土實踐重塑韓少功的文學語義。在汪洋般面目黧黑的群體面前,韓少功切實感受到了大地的厚度以及生命存在的要義與真諦。傷痕記憶遵循個體化原理,而集體性歷史文化記憶則蘊蓄著地火般的能量;后者有效沖決了前者對精神的桎梏與網羅。韓少功文學書寫并非這一文化力量的被動造物。他辨識、選擇,并將其轉化為一種精神性充沛的書寫行動,提出一個與“自我學”對舉的新概念——人民學。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