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3-01-18
分享到:
一江碧水流——評報告文學《湘江向北》
文丨吳良琴
《湘江向北》是亮斌兄的又一新作。
亮斌兄既是兢兢業業的資深環保工作者,又是才華橫溢的實力派作家。長沙橘子洲頭那篇激情洋溢的四百字碑文——《湘江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筆。這兩年,他還先后推出《圭塘河岸》《多識鳥獸蟲魚——〈詩經〉中的動物世界》等作品??芍^筆耕不輟,佳作頻頻。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南生態文學創作方興未艾、異軍突起,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生態文學分會,舉辦了首屆“青山碧水新湖南”生態文藝創作活動,推出了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湘江向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生態題材的報告文學創作,是一個可以出大家、出大作品的新領域。但一直以來,生態題材寫作是有難度的。文學性與專業性似乎很難有兼而有之、兼而優之者,不熟悉生態環保工作的作家寫不進去,熟悉生態環保工作的作家又寫不出來。亮斌兄的出現,徹底消融了這種隔膜,并且實現了新的質的突破。30多年的生態環境保護經歷,讓他“閉上眼睛都數得出湘江流域哪些企業關停了,哪些地方上了治污設施。我聽到過河流的呻吟,也見到了群眾的笑容”。同時,多年的新聞報道和文學實踐,讓他的寫作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描寫一條河流污染治理的長篇文學作品,它講述了母親河湘江從“漫江碧透”到嚴重污染,再回歸“一江碧水”的曲折過程。特別難得的是,作者將一系列粗線條的、概念性的事務性工作,較為妥帖地轉化為許多個生動鮮活的文學故事。如寫三十六灣的綜合治理,將周兵元、周龍斌等村民爭奪礦產資源的始末娓娓道來,情節脈絡清晰,人物形象豐滿,讀之令人贊嘆不已,也唏噓不已。
羅丹認為:“美只有一種,即宣示真實的美”。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部作品是厚重的、扎實的,具有史志性品格的,不愧為時代變遷、河流嬗變的忠實記錄。歷史不是過眼云煙。曾經犯過的錯也無需回避。一段時期以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片面發展理論盛行,一些礦產和冶煉企業亂排亂放、過度開發,導致湘江成為“中國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將湘江流域治理列為“省一號重點工程”,連續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F在,“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美景重新回到老百姓眼前。這個過程當然是曲折的、復雜的。亮斌兄從海量的人物事件等素材中,非??酥?、客觀地去粗取精、謀篇布局,像馬雅可夫斯基所說,“如同從幾百噸礦石里提煉一克鐳那樣,去提煉精粹的詞語”,造就了這部作品的宏大格局、上乘品質。可以說,捧起這本書,就能感受到這一段段翔實的文字、一張張精美的照片,既是為我們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立此存照”,更是為我們回應人民群眾呼聲、推進美麗湖南建設的“立此為證”。
李炳銀談道:“憂思是報告文學攻守的利器?!蔽膶W作品總要對讀者精神有所裨益,才能受到讀者喜愛。《湘江向北》的裨益處,是引發讀者對生態環境保護過往、當下及未來的憂思。作品通過對湘江從污濁到清澈的描繪,通過對發展過程中一系列矛盾、沖突、博弈的展現,讓讀者感悟到人與自然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的深刻意義,并引發了我們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深沉思考。一條河流,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三十六灣、水口山,到清水塘、竹埠港、錫礦山,面對這一段段激濁揚清的歷史,我們理應有所觸動、有所行動。人類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必然要走向更高級的生態文明。如何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最大和諧,這是這部作品留給讀者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我同亮斌兄一樣,天然地熱愛她、親近她,始終“唯有敬畏、深情和禮贊”。何其有幸,我們能夠見證這一江碧水,滔滔連綿向北;亦十分欣喜,能夠看到文壇兩岸青山,弦歌聲聲不絕。
如果你想重新認識湘江、走近湘江,不妨去讀讀《湘江向北》吧!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