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4ka8u"></button>
<code id="4ka8u"></code>
  • <button id="4ka8u"></button>
  • <button id="4ka8u"><input id="4ka8u"></input></button>
  • 文學湘軍動態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湘軍動態

    紀紅建: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來源:農民日報   時間 : 2023-03-17

     

    分享到: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1944年出生,湖南漣源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副主席,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屆侯補委員、第六屆委員,湖南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湖南省文聯主席。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有六百余萬字、數十種著作行世。中篇小說《山道彎彎》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多種著作獲全國重要文學獎項。曾創建“作家愛心書屋”,主編大型叢書《文藝湘軍百家文庫》,創辦湖南省文藝家創作之家,建立當代湖湘文藝人物資料中心。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譚談:大山里邊造書屋


    文丨紀紅建


    大山里拱出來的漢子,

    是愛山的;

    農家中走出的娃子,

    是戀農的。

    大山里拱出來的漢子,是愛山的;農家中走出的娃子,是戀農的。大山磨礪了他堅毅的性格,賦予了他不屈的精神。世間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底色和本色的,人也一樣。

    ——題記

    又一次開始“折騰”時,他已經73歲了。頭發花白,結石病等小疾病會不定期地來騷擾一下。但他不服老,1.68米的個頭,73公斤的體重,敦敦實實,似湘中大山,偉岸而堅毅。走起路來,咚咚作響,腰板筆直,腳步穩健。每天走8000步,雷打不動。

    他住長沙市萬家麗北路一所職業學院旁。剛住這兒不久,消息就在學院傳開,說學院旁住進了個“農民”。每天天沒亮就起床,穿著綠色解放鞋,一只褲腿高,一只褲腿低,沿著萬家麗路步行。有同學形容說,那個老爺爺是不是當運動員出身的,走路健步如飛,他們跑步都跟不上。他經常在學院附近的小餐館吃早餐,把最便宜的米粉吃得津津有味,滿頭大汗。三天兩頭和老伴在房前的菜地里忙碌,翻土施肥,深耕細作。菜地四季如春,蔬菜全年自給,但經常弄得解放鞋和褲子上滿是黃泥。有時穿著濺滿黃泥的解放鞋和褲子,就來到了某個會場,讓滿會場的文化人感受泥土的氣息與芬芳。

    他出生于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一個叫曹家村的曾經偏僻貧窮的小山村。雖然他十多歲就離開了這里,進軍營、下礦井、居城市,走南闖北。但近60年來,不論是在異域他鄉,還是在繁華都市,他的心都被一根線緊緊牽著。這根線,便是老作家譚談那魂牽夢縈的鄉村情結。

    “有個事要商量一下呢!”一只腳剛邁進院子,譚談便朝在屋里忙碌的老伴謝夢蘭說。

    那天是2017年3月5日,是全國第54個“學雷鋒紀念日”。

    “都一把年紀了,要不就算了吧!”老伴的聲音很小,小到他幾乎聽不到,與他的聲如洪鐘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他還沒說要商量何事,但結婚58年了,老伴太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又要“折騰”事兒了。

    “那不能算了,我心里過不去?!彼f,“我想在山村建個活動中心,為村里的老人提供一個閱讀、健身、休閑、娛樂的場所。那里不光是老年人活動的地方,還要有當地先賢人士的墨跡和感人故事等元素,成為促使山村里的青少年發奮圖強的地方?!?/p>

    “那工程不就大了嗎?”老伴說,“要不就發動作家朋友捐點書,讓村里提供一間房子,建個農家書屋算了。”

    “我也這樣想過,但現在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建一個簡單的農家書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他感慨地說,“這么多年,我走過這么多城市,看到過城里這樣、那樣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那是黨和國家對奉獻一生的老干部的關愛。看到這些,我就會想到那些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他們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有一個幸福的晚年?!?/p>

    “這倒是個好事,打算建在哪里呢?”

    “我想建在生我養我的曹家村?!彼f,“前段時間,碰到曹家村支部書記,我了解到一些情況。他說村里貧困戶脫貧了,路也修好了,小日子都過得不錯,但文化生活非常缺乏,沒有個像樣的文化基礎設施。”

    “一下子哪能拿出那么多錢呀!”老伴問。

    “我正要跟你商量這個事,我想把‘三友會所’賣了?!?/p>

    譚談所說的“三友會所”,是他前些年在湖南省婁底市區買的一套99平方米的商品房。每次回到婁底,總要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工友、文友相聚,他就干脆命名為“三友會所”。

    “你自己作主就是了,我支持?!崩习檎f,“但還不夠呀!”

    “我還打算把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稿費全部捐出來,再從家里的積蓄中拿點。農村里不是有句話叫‘寡婦養崽,大家幫忙’嗎?再不夠,我就請朋友們來幫忙?!?/p>

    譚談說完此事,老伴依然忙著家務活。她心里沒有任何漣漪,因為她知道譚談決定要做的事,再苦再累也會堅定地走下去;因為她知道譚談所做的,是惠及他人的善事。

    隨后,譚談先后撥通了女兒、兒子的電話。女兒說,積極擁護老爸的決定;兒子說,老爸的決定舉雙手贊成。

    ……

    這個晚上,譚談輾轉不能寐。他是個急性子,已經開始構思這個“作品”了,活動中心分“晚晴書屋、晚晴廣場、晚晴詩湖”三章,章下再分節……

    不久后,譚談拿著76萬元錢現金(賣房48萬元,散文集《相依的山水》和《譚談文集第13卷:晚晴居散筆》等的稿費8萬元,還拿出家里的積蓄20萬元),交到了曹家村隸屬的漣源市相關部門。譚談的做法,像春風一樣吹綠了三湘四水、神州大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有識之士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奉獻愛心。矛盾與困難,也像冰雪一樣,被“春天”融化。

    消息傳到曹家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一片沸騰。

    俗話說:水有源,樹有根。

    那是1965年的金秋十月。

    一天,正在南方部隊當兵的譚談收到父親譚休祥的來信。父親在信里問他在部隊的情況,也告訴他家里一切都好,并囑咐他安心在部隊干。父親還告訴他一件事,說生產隊正大力發展生產,隊里正在興修一條引水的渠道,可惜沒資金,連買炸藥的錢都沒有。

    看著父親的信,譚談悄然流下眼淚。他知道,故鄉是個封閉落后的小山村,大多數人還吃不飽肚子,更不要說讀書上學了。他13歲離開村子到縣城讀初中,30多里的山路,要走4個小時。剛離開村子那會,他心里很是驚慌,總是想家想母親。第一次從縣城學?;丶?,他從傍晚一直走到深夜。回到家,他就撲倒在母親懷里哇哇大哭,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母親做的飯菜。漸漸地,他變得成熟與堅強了,可是貧窮又迫使他輟學。14歲的他,先是到鋼鐵廠當學徒,接著又到煤礦當工人,過早地體味著世間的酸楚。但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他從未拋棄書籍。也因為有書籍的滋潤,這個看似貧窮而土氣的少年,正在一天天變得豐富而強大。

    就在譚談為此事悶悶不樂時,一張匯款單讓他喜出望外。這年夏天他在《收獲》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采石場上》的短篇小說,12000多字。雜志社寄來了72塊錢稿費,相當于他一年的津貼費。

    他二話不說,拿著匯款單就往郵局跑。先取出72塊錢稿費,后郵寄60塊錢回生產隊。

    一上路,譚談再也沒有停止過腳步,甚至不斷加速度。

    時間再往后推移32年。暮春。

    譚談與作家水運憲、蔡測海結伴,踏上一條雖然艱苦,卻于人生、于創作大有益處的采訪之路。這次采訪,他們歷時3個月,行程兩萬里,走訪了21個貧困縣,100多個特困村。這無疑為他們的創作和人生,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但同時,貧困山區貧乏的文化生活,也使他們肩頭增加了一份沉重。

    一天,他們來到湘西州保靖縣一個高山臺地的村寨。

    “小伙子,你在看什么書?”一個坐在門檻上全神貫注看書的年輕人,讓譚談停止了腳步。

    年輕人把書往譚談跟前一擺,說:“不知道是什么書?!?/p>

    譚談拿過書一看,已經破得沒有封皮了,頁面也都卷角了。其實是本雜志,是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編輯發行的《文藝生活》。

    “這么舊的雜志還在看?”譚談問。

    “沒辦法,我們村就一本這樣的書。”年輕人說。

    “誰送給你們的?”

    “不是人家送的,是我們村一個在長沙打工的年輕人帶回來的。我們愛看書,互相傳著看,它已經在我們村里傳遞一年多了?!蹦贻p人回答。

    譚談頓時心情變得凝重。

    很長一段時間,這一幕不斷浮現在他腦海中。他想,再窮也不能窮了孩子,不能窮了孩子的心靈啊。這使他心里躁動不安,總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一點什么才好。然而,自己又是一介書生,既無權批給他們什么,也無錢支援他們什么。

    最早涌上他心頭的,是想利用一下自己的那些報紙雜志。選擇一個山村,建一個閱覽室,把自己和同事看完的報紙刊物定期郵寄到那里,給山村里的青少年閱讀。

    第二年春節期間,一叢火花在他的心頭濺開。

    他想,他有數千位作家、藝術家師長和朋友,其中一些還是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的泰斗,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名望,而且他有不少出版界、新聞界的朋友曾給過他幫助,如果他們能再次向他伸出溫暖的手,他是能為貧困山區辦一點事情的。還有不少關心他、支持他的領導,經常教導他要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想到這,譚談怦然心動,這就是他為貧困山區辦一件事的強有力的后盾。他決定寫一封致文壇師友的信,期待大家伸出仁愛之手。

    “……我想借助天下朋友溫暖的手,匯集廣大作家的愛心,在貧困山區建一個作家愛心書屋,給貧困山區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送去一批精神食糧。這不是學校,但又是一所學校無法替代的、富于個性和特色,是千百名文藝家用愛心搭蓋的學校!盡管這個愛心書屋,只能放在某一個村鎮,但她是一叢火,將會在千山萬嶺間燃燒……”1998年2月15日晚,譚談激情滿懷地寫下《譚談致文壇師友的信》。

    譚談將這封信第一個寄給了他心里景仰的文學泰斗巴金。

    很快,他收到巴金老人從上海寄來的為“作家愛心書屋”的題名,并親筆簽名捐贈了他的巨著《家》《春》《秋》和一套《巴金隨想錄》,以及一些他和女兒李小林主編的書籍。

    隨后,強大的愛心更是從大江南北滾滾而來。

    “這完全符合老人的心愿。老人病重,無法親筆簽字了,但我們一定挑一些老人的著作,蓋上老人的圖章寄來,算是給愛心書屋送去幾朵愛的浪花吧!”冰心老人的女婿陳恕在電話里說。

    “祝你苦心成功!”劉白羽老人來信說。

    “你真是出了一個好主意!”馬烽老人來信說。

    “接到來信之時,我和柯巖都在病中,遲復為歉。我們收藏之書絕大部分已捐贈給我家鄉山東,因此,只能找出余下的寥寥幾本,隨同自著一起寄上,略表對你此次善舉的響應。”賀敬之老人來信說。

    ……

    一天,譚談他們清理、登記一批新到的書籍。剛剛在“作家簽名著作登記冊”上,登記好上海工人作家胡萬春寄來的他本人簽名的幾本著作,隨后送來的報紙上,就登有一則他逝世的消息。

    “當時我捧著這張報紙,半天無語。淚水靜悄悄地落下來,洇濕了報紙上的那一條消息?!弊T談嘆息著回憶當時的那一幕。

    與詩壇泰斗臧克家老人見面的那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那是1998年春節后的一天?!白T談兄,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呀!臧老已為‘作家愛心書屋’題寫好了屋名,我已經和鄭曼大姐約好了,明天到臧老養病的地方去取題字和贈書。”當時譚談正在北京開會,電話那頭,時任《工人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詩人王恩宇欣喜地說。

    臧老題寫的“作家愛心書屋”六個大字,蒼勁有力,且透出一種詩人的靈秀之氣。書上的簽名也瀟灑飄逸,一點也不像出自年逾九旬的病人之手。

    臧老雖然瘦弱,但精神矍鑠,目光有神。

    “這幾個字中,‘書’字寫成繁體字了?!标袄弦蛔?,就歉意地說。

    接著,譚談向臧老匯報籌建愛心書屋的設想。

    “善舉!善舉!”聽完匯報,臧老連聲說道。

    讓譚談感動的是,臧老還關切地問到湖南的創作,詢問了他熟悉的湖南作家。

    “離開他家時,我雙手緊握著臧老的手,向他深深致謝。這時,鄭曼大姐拿來了臧老事先簽好名送給我的一本關于臧克家文學創作的評論集《時代風雨鑄詩魂》。我接過這本近1200頁的書,也接過了文壇前輩給一個晚輩沉甸甸的情誼;我接過他為愛心書屋的題字和簽名捐贈的作品,也接過了一位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老詩人對人民一片真摯的愛啊!”譚談深情地回憶說。

    不到一年時間,建在湖南漣源市白馬鎮田心坪村的“作家愛心書屋”就匯集了4萬多冊圖書。此外,還在湘鄉、雙峰、新化、新邵十四所中學設立了愛心書柜。

    更令人欣喜的是,星星之火,已經燎原。不久后,受到“作家愛心書屋”啟發,全國“育才圖書室工程”在北京啟動,在全國西部等貧困地區中小學校捐建圖書室,每一間圖書室配有作家簽名贈書及其它書籍5000冊以上……

    放眼神州,我們看到千千萬萬個譚談。

    千千萬萬個譚談和他們心愛的書籍,架起了貧困地區孩子接觸外界信息的橋梁,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也助推了農村文化扶貧和鄉村精神家園的構建。

    在曹家村,我們找到了譚談心中的那一叢火花。

    “我家屋前面一座山,叫洪界山;屋后邊一道嶺,叫花山嶺?;ㄉ綆X是一座石頭山,長不出大樹,也開不出鮮花,只長了滿山遍嶺的茅草。我們的老祖宗,為它取一個這樣漂亮的名字,或許是寄托一種愿望,或許是寬慰自己的心。”譚談在他的散文《故鄉的路》中,這樣回憶曹家村。

    2019年12月中旬,我們來漣源采風,來到曹家村。那天陽光燦爛,一座座新房錯落有致、熠熠生輝,一條條村道平展開闊、暢通山鄉,養殖業、種植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村民臉上展露的是樂觀自信的笑容。一座白墻青瓦的精致雙層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熱情而興奮地說,那就是譚談建的“老農活動中心”。

    在“老農活動中心”,我們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面積達2600余平方米的中心,晚晴書屋、晚晴廣場、晚晴詩湖三部分相得益彰,清新自然。中心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功能多樣:藏書萬余冊的閱覽室,筆墨紙硯俱全的書畫屋,寬敞且燈光明亮的廣場,棋桌、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

    前不久,我們再次走進曹家村。

    在這里,我們碰到了譚文忠。曹家村土生土長,畢業于湘潭大學哲學專業,在漣源市圖書館工作20多年的他,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

    譚文忠告訴我們,不論是“作家愛心書屋”,還是現在的“老農活動中心”,都深得人心、雪中送炭。他既是當年“作家愛心書屋”的親歷者,也是建設者,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一次,他跟譚談到火車站去接作家朋友捐的書,碰到一個中年男子,是個下崗職工,當時在車站當搬運工。當他聽說譚談搬書是到農村建書屋,進行文化扶貧時,說什么都不要搬運費。中年男子說,他也出身農村,從小就挨餓受苦,沒上過幾天學。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他的搬運算是出點小力。

    “作家愛心書屋”的建立,對于當地文化的浸潤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長久而穩固的,并最終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

    “‘作家愛心書屋’建立24年來,有近百萬人次的農民和學生閱讀,外借書籍近50萬冊次?!弊T文忠感慨地說,“田心坪原本只是一個只有稀疏不多房屋的小村子,書屋建立后,周邊一些鄉親,為了兒女能到此看書方便,陸續到這里置地建房。十幾年下來,這里竟然變成了一個有大幾千居民,挺熱鬧、挺繁華的集鎮,這里的流動人口、商品交易甚至大大超過田心坪所屬的白馬鎮政府所在地?!?/p>

    當然,20多年過去了,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簡單的農家書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了,建設像曹家村“老農活動中心”這樣的文化場所成為一種必然。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結構就可以看出,文化建設被放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很重要的位置。

    雖然曹家村“老農活動中心”啟用才兩年多,但我們在走訪中,就已經明顯感受到,已經給這個湘中山村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曙光。

    “我喜歡看書,幾乎每天都要去老農活動中心?!蓖诵萁處熥T小助說,“這個中心對村里的孩子是很好的引導與幫助,也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影響他們也就是影響曹家村的未來。”

    “我沒上過幾天學,看不懂書,但每天都要到老農活動中心跳廣場舞,養成了習慣,沒想到這個中心對我們村的生活改變會有這么大?!?5歲的胡蘭花說。

    “我3個兒子,都是讀書出去的。我喜歡讀書人,讀書改變命運。譚談在村里建老農活動中心,這樣的大好事,我們必須支持,我們當然高興?!?2歲的邱玉蓮說。

    “雖然叫‘老農活動中心’,但適合男女老少活動。我在婁底市區上班,以前不太愿意回來,總覺得村子索然無味,正在走向衰落,但‘老農活動中心’讓我看到了希望。我正在考慮返鄉創業?!薄?5后”青年譚業康說。

    ……

    “我希望曹家村的一代又一代人,像愛護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她,使她不斷地壯大,不斷地完善,使她成為曹家村一處永遠閃亮的文化風景!我也真希望曹家村能像當年的田心坪村一樣,十幾、二十年后,能變成一個熱鬧的小集鎮,經濟和文化同步振興。”譚談告訴我們。

    從田心坪村到曹家村,是物質到精神的內在變化,也是中華大地數以萬計個村莊的縮影。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色综合蜜桃视频在线观看,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免费看大美女大黄大色,日韩精品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button id="4ka8u"></button>
    <code id="4ka8u"></code>
  • <button id="4ka8u"></button>
  • <button id="4ka8u"><input id="4ka8u"></input></button>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青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武林高贵肥臀胖乳美妇| 在线天堂bt种子| 亚洲综合第二页|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天天想你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中文| 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 xxxxx日韩| 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 5555在线播放免费播放|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真实乱在线更新|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韩国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新梅瓶4在线观看dvd|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欧美高清老少配性啪啪|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黄网站色视频大全免费观看|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啊哈~在加了一根手指| 一级成人黄色片|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视频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 久久久久无码中| 美女bbbb精品视频| 天天综合色天天桴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vr在线观| 日韩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午夜网站在线播放| av色综合网站| 欧美一卡2卡3卡4卡5卡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