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3-03-07
分享到:
北方人或許對“家山”一詞有些陌生。南方人對這詞則沒有絲毫違和感,南方很多村民自家都有山林,向外來客介紹時,他們常這樣說:“后面那片林子,是我屋里的家山”。
在古詩詞中,“家山”出現的頻率不太多,可也不少。最有名的屬趙佶那句“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此處的“家山”指家國。杜牧的“孤夢家山遠”,則是指家園。
躍文先生將《家譜》改名《家山》,一字千鈞。書名一改,全書氣象便開闊雄渾起來。“家譜”一詞有些寫實,給人的印象是血脈的綿延、家風的庚續和習俗的久恒。然而此書表現的不僅僅是這些。躍文先生還要表現鄉土中國的精氣神,還要表現以家族為單元的家國氣慨與情懷,還要表現獨立于各種風潮和運動之外的人類美好屬性。
給人的印象是,不管社會如何變幻,民俗如何變革,制度如何革新,能讓鄉村永遠保持“歲月靜好、風物流芳”的蓬勃之態,卻是那鄉村民眾心中永恒不變的道德律令和向善向美的人性之根。它既可以潛移時潮,也可以默化運動,還可以影響戰爭。這種屬性,已超越了寫實的范疇。在此書里,“家山”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特質,是鄉土的靈魂與核心。反映在外部,則是一種烏托邦式的人情風物理想國。它具有某種神性,是作者內心渴求而虛構出來的精神樂園。
所以,如何將這種人際關系的理想國,根植到歷史和民族的血脈深處,讓它自然而然,看起來像土生土長的一樣,像本來就存在一樣。這就需要作者的卓越才華和寫作功力了。
語言的文采風流,一直是躍文先生作品最大的特色之一。從他出道以來,他的語言就如山花爛漫,如山泉奔涌,不管寫什么,都自然生動,沁人心脾,毫無做作之態和斧斤之痕。
在這部書里,作者僅靠方言俚語就復蘇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喚醒了很多讀者對家鄉、往事與童年的回憶,以及對逐漸消失的鄉風民俗的歸戀。甚至,還復活了鄉村已逝人物的音容笑貌。
方言俚語的大量運用,在這里不僅是一種敘事態度和敘述方式,也不僅是為保存一種快速流失的地方特色語言,更主要的是,方言俚語成了進入一段歷史的鑰匙,復活一眾人物的媒介,還原一截生活的索引。有它的汩汩注入,就像電影《木乃伊歸來》,歷史的僵尸枯骨全部滿血復活,甚至連歷史的靈魂、氣息、格調、氛圍也一一蘇醒過來。躍文先生寫的是歷史,但那股新鮮勁,仿佛比讀者們所處的現實生活還要色香味俱全。
在《漫水》中,躍文先生還只是在對話中零星運用方言俚語。其敘事描景,雖然“鄉村氣質”濃郁,但人文書卷氣息自始至終都貫穿其中。說白了,就是文人視角審美下的鄉土敘事。在《家山》里,作者則完全融入到了鄉土之中。不但人物對白鄉土化,敘事描景也完全鄉土化了,作者不再受有別于“沙灣”的外來文化審美的干擾,全是鄉民視角,一派天真質樸。
而剔除了現代流行性的方言俚語和敘事審美,其實又與古人古言及東方傳統審美非常接近,這使得整部書充滿了“大道至簡、返樸歸真”的氣息。加上書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正是古文與現代文交替之時,這讓作者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又有了更廣闊的發揮舞臺。整部書在敘述風格上,留給讀者的是一種俚雅互通、涉筆成趣、渾然天成、靈魂抒寫的感覺。
這時,以假亂真、以虛充實的目的便達到了。沉浸其中的讀者會不由自主地以為,大風巨浪時代下田園牧歌式的人情人性美與鄉土精神的堅守,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本來面貌。其功效就好比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與《美麗人生》,用藝術和人文的偉力,將戰場和集中營變成心靈的世外桃源,可以超越災難與死亡。
從某種意義上講,躍文先生的《漫水》是對同鄉沈從文敘事審美的繼承,而《家山》則超越了沈從文的敘事審美。沈從文的敘事語言是要將湘西的野山野水納入到大眾審美之中。而《家山》的敘事語言,則是要將大眾納入到“沙灣人”獨特的審美規范之下。換句話說,《家山》是要為大眾提供一種似乎已有、卻從未出現的新的審美規范,也就是以倫理道德為敘事核心和線索的嶄新鄉土審美。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