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 時間 : 2023-05-22
分享到:
文丨方雪梅
地鐵七號線的南端,在云塘。從地圖上看,云塘又在天心區的偏東南處,接近暮云鎮了。對于久居城北的我,云塘一帶,因極少涉足,就有了一份遠意。
物理空間上的遠,量化起來,就是開車四五十分鐘才能抵達,倘若遇到交通洪峰,車子難免陷入龜速蟻行。而風馳電掣的七號地鐵,貫穿云塘到五里牌區間,將大大提速長沙的交通節奏,把纏繞在乘客腳踝上的時間長線,攔腰剪短,拉高人們出行的幸福指數。從此,出發點與目的地之間,只隔著一份愉快的體驗。
2023年初夏,雨后新晴。我循韶山路南行,到位于云塘的地鐵七號線一標段工地,走訪工地上干活的人——那些用盾構機的飛旋,挖土機的力道,工作服下的汗珠,為長沙修砌“幸福新生活”的新時代建設者們。
陽光打在工地上
剛下過幾場雨,陽光裹挾一股清新之氣,打在地鐵七號線一標段的工地上。
韶山路主干道中間,白色的圍擋內,硬化的工區作業面,干凈得如同大風刮過的曬谷坪;明晰分布的辦公區、施工區、監控系統、安全體驗區和IC展示區,以及觸摸式電子屏上,每天記錄的工程進度、任務完成情況,將一個“標準化智慧工地”的樣板,實實在在地展現在眼前。
在我的正前方,綠色的履帶吊車,長長的吊臂直入高天;幾臺挖土機,正緩緩移動,將基坑頂上回填的泥土來回整平?;恿硪贿吘薮蟮臋M梁,深紅色護欄,以及浮動其間的艷黃、曙紅色安全帽,仿佛是舞臺C位上光鮮的主角,醒目地站在追光燈下。這一切,與工地圍擋外,綻著毛茸茸新綠的行道樹和參差聳立的樓群匯聚,在風影日色中,釋放出一座城池內生的蓬勃。
從實名制通道進入工地,到親眼目睹通過信息智能化管理,整飭得規規整整、有條不紊的施工現場,所見完全顛覆了我心中傳統工地塵土飛揚、泥淖不堪的印象,有耳目一新的驚喜。
此刻,晴色可佳。幽藍的天空下,身穿橘色工作背心,頭戴安全帽的人,在藍白色工房與寬敞的作業面上出入。他們來自中建五局土木公司,負責云塘站、環保站、萬芙南路站,以及車輛段等三站三區間、全長3.05公里的七號線一標項目的建設。這是一幫嘴里飆著長沙話,山東腔,黑龍江調,云南韻,四川音的“狠人”。說他們狠,是因為這些人上得高山,鉆得厚土,入得叢林,走得荒野;耐得寂寞,忍得酷熱,抗得苦寒……仿若一支絕塵而去的鐵騎,他們駐北國,奔南疆,赴中東,去非洲,架橋、修路、建樓房……硬生生用肩膀支撐起了“中國基建狂魔”這個鋼一樣的稱號。
啃“硬骨頭”的人
在地鐵七號線一標項目實地走訪,感覺項目上下都有股鉚著勁往前沖的架式,都在為再創一個“魯班獎”發力沖刺。
41歲的山東德州人邱愛生,是重慶大學工民建專業科班出身,長年在工地上打滾。作為一標段二分部的項目經理,他的狠勁,多用在啃“硬骨頭”上了,他說:“我們云塘站工地,在主干道上作業,頭頂有110千伏的高壓線,地下管線密集,電纜光纜、燃氣管、自來水管等縱橫交錯。管線改遷時,工程車派不上用場,只能小心翼翼地用人工一點一點挪移、挖掘。那些天,我的心整日吊在嗓子眼上,生怕出現泄漏、爆炸、觸電之類兇險事故。另外,一標段的危大工程多,涉及盾構機進出洞、暗控、吊裝、深基坑降水及開挖等等,這些環節施工時,大家都更加細心嚴慎,我也如履薄冰,神經緊繃得像拉滿弓的弦……”
邱愛生鼻梁上架著一副細框眼鏡,看上去有幾分南方書生的儒雅味道。他笑言,在長沙多年,早已經被同化,算得上是半個長沙人了。這也讓他在協調解決項目面臨的問題時,拉近了與各方的距離,溝通更順暢。“在主干道正中心施工,四周人流車流量大,一旦出現交通梗塞,就很惱火。為了解決問題,保證道路通暢,我們專門聘請了6個人,協助路面交警,疏解交通……”從項目開工第一天,挖機切開地層的那一瞬,邱愛生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橫切面,有石粉的柔軟,也有礫巖的堅硬。但再堅硬的難題,他都會努力用柔軟的心來化解?!绊椖空鞑鹈娣e大,周邊多為學校和居民區,環境保護和大量土方的處置……各種狀況,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只有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多溝通協調,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p>
作為項目班子的“頭”,他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擱在協調、理順各方關系,解決工作難題上了。用他的話來說,就算遇到“刀山火?!保驳糜y而上,“滅火挪山”。
肩上扛著一座山
“你看,這里的基坑己經封頂,盾構機很快就可以進場作業了……”說話的人,是陪同我采風的項目安全總監劉宇,今年35歲,寧鄉人。他把我領到巨大的基坑護欄前,指著盾構機入口處,很耐心地向我介紹工地的情況。
談到近日接力而下的大雨小雨,他說:“長沙春夏時節的雨水,就像跟屁蟲,甩都甩不脫,給施工造成諸多不便。但是,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嚴格安全生產措施,有效地保障工程質量與進度……”在同事的印象里,劉宇是一個“苛刻”的人,只要涉及安全問題,哪怕是作業支架上一顆螺絲沒擰緊,他都會毫不留情面,勒令責任人及時改正,并將其名字公布在展示區的安全黑榜上。為消除安全隱患,保障七號地鐵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順利推進,這條清瘦的漢子,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和一副“包公心肺”。
上月末的一天雨后,劉宇的身影,照例又出現在萬芙南路地鐵站繁忙的工地上。他一雙犀利的眼睛,探測器一樣四處逡巡,不肯忽略一點瑕疵。當走到第五倉作業區,他的雙腳,突然按下了暫停鍵,如同巡查者發現防洪堤出現了潰口。眼前的一幕,讓他胸口一緊:只見幾個工人,正在高處綁扎側墻的鋼筋,腳下本該滿鋪的操作面,只踩了幾根木方,周邊應有的護檔,也空缺了一大截。劉宇心里一驚,倒抽了一口涼氣:若他們稍有不慎,一腳踏空,墜落下來,后果真不敢設想啊。他立馬跑過去,請施工人員停止作業,先把安全防護做到位。對方下來后,給了他冰冷的臉,抱怨道:“真麻煩!本來工期就急,搞么事要費這個工夫咯?”雖然有抵觸情緒,但對方還是按要求做了。
提起這件事,劉宇釋然地笑了笑:安全總監,就是當“惡人”的,我們肩上好比放著一座岳麓山,責任之重,唯有竭盡全力扛著,就算是做“惡人”也要做到底。
一種情懷
在地鐵七號線一標段項目部,建設者們實干、創新、奉獻的企業精神,如春雨潤物,潛移默化深植在員工心里,且已化作了一種情懷。
28歲的陳尚,有一張學生氣的臉。熱心研究歷史的他,發現地鐵七號線,與當年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的線路驚人地重合。他就利用工閑時間,去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深入調查了解歷史真相,將七號線沿途多個鮮為人知的紅色歷史發生地點,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脈絡,生成了“長沙地鐵七號線紅色線路圖”。項目黨建陳列室展示墻上,一條醒目的紅線,將洞井白田鋪、二里牌、南元宮、古潭坪、清水塘、協操坪等曾經發生過紅色故事的地點,標示得一目了然。
談到員工的正能量,項目生產經理楊廣介紹了韓樹成,他是云塘站工地的一個工區長,黑龍江人,33歲。他來到七號線工地后,前三四個月忙得連軸轉,一直沒空回黑龍江去看父母和女朋友。等去年年底他打算休假時,疫情來勢洶洶,工地上感染人數不少,他也不幸中招了,高燒39攝氏度多。誰知,他只在床上躺了一天,第二天就跑到工地上班去了。當同事勸他回去休息,他嘴巴一張,吐出四個字:“我好了呢!”然而他被自己燒紅的臉龐,“出賣”了。項目部領導,一看就知道他在硬扛,逼著他乖乖地回到病床上,好好休息。他急了:“生病的人多,我不上班,工作誰干?。俊痹谒男睦?,工作才是天大的事。韓樹成一天到晩泡在項目現場,就像腳下長了根須。最后,他將自己的女朋友從千里之外的北方,“拐”到長沙來工作了……
“從0到1”
午后的陽光,照得人晃眼。項目上從事創新研究的工程師侯亞康展示了一項重大成果——“造石機”的一張長卷圖,上面畫的那一套設備,可以將盾構機作業時挖出的渣土變廢為寶,現場制作成各種漂亮的護坡磚、植草磚、步道花磚和砌墻磚等,解決了大型工程盾構渣土,無處堆放,外運成本高,且對環保不利的大難題。這是中建五局建設者們創新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盾構渣土原位資源化利用生產線”,并且產線在長沙地鐵一號線北延線上的秀峰站工地成功應用。
這個講一口標準普通話,戴眼鏡、皮膚曬得黝黑的中年男子,在陜西的渭水邊長大,卻在湘江之濱找到了用武之地,成為“造石機”研發團隊的核心骨干。
“2017年的一天,我們在地鐵三號線工地,見到盾構機靜悄悄的,沒有運轉,工地外渣土堆積如山,一問才知道因下雨,渣土外運不及所致。回到單位,他找到巖土研究專家陽棟博士商量,決定將解決渣土問題列入攻關課題。緊接著,我們在谷山租了一個廠房,自己動手切割、焊接,研制起設備來,包括渣土料倉、破碎機、攪拌機、控制柜、成型設備、電氣操作平臺等,都經過了反復改進,不斷優化……終于在2022年盛夏,我們成功了!”
邁出自己“從0到1”的這一步,是多么珍貴,多么提振民族信心的壯舉呀!在國家急切呼喚“科技創新英雄”的時候,侯亞康、李水生、陽棟們,義無返顧地沖上了前線,以智慧、以赤子之心拼搏。毫無疑問,他們就是一群“可愛的人”。
在地鐵七號線的南端,我只是淺淺一瞥,就看到了一派深情;看到了建設者精神的詩性與廣大。
我遇到的每個人,見到的每一張面孔,都有一種“建設范”,有實干與實在勁。
而在我的心中,長沙地鐵七號線的南端,是一個城市向幸福新生活出發的月臺,更是建設者們用汗水寫下的一首長沙新時代的長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