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 時間 : 2023-05-22
分享到:
文丨譚談
當我們正要向溈山進發的時候,老天拉下臉來考驗我們了。瓢潑大雨,狂襲而來。
人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為難我,我越要與你對著干。我們的車,迎雨而上。
論高度,在三湘大地的山峰群中,溈山算是小弟弟了。它海拔不足一千米。有語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溈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寺廟。它在佛界寺廟中,地位可不算低啊!它坐落在溈山的毗盧峰下,是佛教南禪五大宗之一,溈仰宗的起源地。禪宗有“一花五葉”之說。溈仰宗為五葉之首。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靈祐禪師來溈山開法,公元847年,由時任潭州觀察使、后任唐朝宰相的裴休奏請朝廷,唐宣宗李忱御筆親書“密印禪寺”門額,建立了這座寺廟。據說,那個在《白蛇傳》制服白蛇精的法海法師,就是從這里出去,到杭州那個寺廟做主持的呢。
當我們的車到達密印寺的時候,雨越發瘋狂了。
我是第二次來瞻仰了。二十多年前,偶然機會翻閱到明末清初寧鄉奇才子陶汝鼐的《大溈山古密印寺志》,為密印寺的深厚博大折服,專程登臨過溈山,走進過這座寺廟。那一次,令我震撼的是廟中的兩樣東西:一是廟中高墻上的一萬多尊佛像,密印寺又稱萬佛殿。殿中三面高墻上的每一塊磚上,都模制一個貼金佛像,共有12988尊。立在這樣的高墻前,你會不會有些震撼?再則,大殿中幾個高達數十米的粗大的花崗巖石柱。一千多年前,沒有今天的機械設備,我們的先人是如何把如此之重的石柱立起來的呢?你能不佩服我們祖先的智慧嗎?
盡管在三湘大地,溈山不算高,但它卻是寧鄉的一片高原,有“長沙的西藏”之稱。每到盛夏,就有不少的人,從山下的“火爐”逃到這座山上來。山上的氣溫,比長沙城、寧鄉城低了不少。這些年,國家加速鄉村建設,入村進寨的道路,不是水泥硬化,就是油砂鋪就。上溈山的路更是修整得上擋次了。山上鄉親的房屋,一棟比一棟漂亮。據說,溈山上有上規模、上檔次的民宿一千多家,有6000多個接待游客避暑的房間。
在山間,我們隨便走進了一處民宿。民宿里那院落也罷,那庭院也罷,那住宅也罷,怎么看怎么舒心。從臥室到衛生間,都不比城區的星級賓館差。加上這里的空氣里,含負氧離子爆棚。這是在城里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難怪在盛夏時節里,有那么多的城中退休老人,往這個清涼世界里跑……
瓢潑大雨一直沒有停。同伴中的多數,還是被它嚇退了,躲在屋里避雨了。也有幾位勇敢者和我一道,走出屋來,冒雨往山上攀登。
山頭上,立著一個九十多米高的觀音大佛,她伸出數十只手臂,慈祥地迎接著我們這幾位虔誠的勇敢者。然而,我們要近距離地去仰望她,親近她,就要攀爬上擺在面前的六百多級臺階。雨又這么大,這真是考驗一個人的意志,也檢驗一個人的腳力。
本老漢年屆八旬了。還能攀爬上去嗎?還敢攀爬上去嗎?我沒有遲疑,也不能遲疑。許多時候,在許多事情上,人一遲疑,勇氣就退卻了。我放緩腳步,平緩呼吸,不急不慢地往上攀登。看到一級一級臺階,在自己的腳下,往身后漸漸退去,心里就生出一份征服感,一種自信心。
終于,我們站到了這尊巨佛前。轉過身來,放眼望去,一幅無比壯闊的山水畫,在自己面前徐徐展開:只見遠處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此刻似乎在我們面前變小了,它們被雨霧簇擁著,畏縮地躲在雨霧里立在那里。真可謂一覽眾山小啊!街道,村莊,田野,水庫,一一鋪排在我們面前,構成了這幅壯美的山水畫!
雄哉,最美的風景在高處!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