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衡陽晚報 時間 : 2023-11-15
分享到:
一年一部小說集!收到黃鐫寄來的第二部中短篇小說集《老城十二巷》,不由得暗自為寧鄉的這個女老師感到歡欣。去年9月,拜讀黃鐫的中短篇小說集《喊魂》,猶如大快朵頤,酣暢淋漓,興之所至,連夜寫下一篇小評論《療愈人生最好的呈現》,被多家媒體轉發。這次收到書,當然迫不及待打開,意欲一睹為快,看看這部湖南省作家協會重點扶持的小說集中,黃鐫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寧鄉十二巷?
果然,黃鐫對寧鄉的書寫,傾注了寧鄉人對本土的情與愛。這種情,是生于斯長于斯勞作于斯的家園情;這種愛,是傾聽大地、深入骨子里、刻在四肢百骸上的家國愛,流淌在每一個寧鄉人的血脈之中,凝結著每一個寧鄉人的浩蕩情感。正如黃鐫在《自序》中說的:確實是這方水土滋生了這些文字。
四年前,與黃鐫在毛澤東文學院舉辦的湖南省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學習,有幸成為同學。短短20天里,同學們學習文學、探討文學、思考文學,結下了“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深厚同學情誼。當然,我也讀到了包括黃鐫在內許多同學的文學作品從,開啟了文學智慧。第一次讀她的小說,立馬想到四個字:活色鮮香。從《喊魂》到《老城十二巷》,無不體現了她的這種凝結鄉土情結的活色鮮香,小說中的人都是小人物,鞋匠、篾匠、藝人、商人、郎中、算命先生,能讓人物立起來的是他們的喜怒哀樂、傳神的動作、擰得出水的苦難和甜蜜、蕩漾其間的花香和情感。
尤其是《老城十二巷》里的中篇小說《大戲窩》,黃鐫用心用情描寫寧鄉的日新巷、南門橋、北正街、杜家山、溈江、寧鄉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寧鄉大劇院,以劉玉山和宋招弟的情感為軸線,串起寧鄉花鼓戲三代人的傳承和發展,描寫寧鄉從1940年到2021年的變遷。這部中篇小說,既是一部愛情史,也是寧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史,更是寧鄉花鼓戲的傳承史。黃鐫費心巴力地用文字讓人相信,寧鄉的發展,是大師父、二師父、劉玉山、宋招弟、青峰、尚響云這樣的寧鄉人一代一代接續奮斗出來的,作為花鼓戲演藝人,他們崇尚“臺上是條龍,臺下是條漢”的精神,這種精神,泛化為寧鄉人骨子里“不服輸、不服軟”的骨氣,使寧鄉無論是在抗戰時期還是在新時代,都如錚錚鐵骨站立,激發出無與倫比的力量,讓寧鄉的發展日新月異。
讀完蕩氣回腸的《大戲窩》,我忽然涌出一個念頭:去寧鄉聽一場花鼓戲。大約是初中的時候,有一年母親生日,家里新添了一臺收音機。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收音機雖然不算稀罕物,但對我家來說,也是一個能聽得到響的珍惜物件了。初中讀住校,星期六下午才放學。下了課,我就急急地從泉溪鎮趕6里多小路回家。田埂路彎彎曲曲,遇上雨雪天,更是泥濘不堪。但無論如何泥濘,回家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那時候,我沒有什么偏好,遇到什么聽什么。但母親有愛好,她一定要聽晚上九點多的戲劇節目。地方戲里,她最喜歡聽《打銅鑼》《補鍋》《劉海砍樵》。問了母親,我才知道,這就是花鼓戲。后來,聽得多了,也就熟悉了,高興時,也能用五音不全的嗓子跟著收音機哼幾句:“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啰嚯嚯......”在學校里,有男生暗戀女生的,我們幾個男同學就會當著那倆人的面扯起嗓子吼,“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啰嚯嚯......”往往,暗戀的男生女生會不好意思臉紅跑開,引得同學們一陣哄笑。一年,工作單位搞春節聯歡晚會,籌備組的同志有意撮合一對年輕人,報了一個節目:花鼓戲《劉海砍樵》,讓他們分飾劉海和胡大姐,節目雖不太出彩,卻在同事們有心撮合下,成就了一對恩愛夫妻,如今兒女雙全,幸福的很。
2019年,我工作的醫院開展了三年一個周期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復審。省衛生行政部門強烈推薦我們醫院組團去寧鄉市人民醫院學習“6S”精益管理,那日,我們在寧鄉市人民醫院受到熱情接待,不管在醫院哪個科室、哪個角落,都能強烈感受到寧鄉人精益求精的干事創業精神,醫院管理井然有序,文化建設催人奮進,科室物品擺放整齊,精神面貌昂揚向上。隨機請教了幾個醫務人員,并與住院患者進行交流,從他們樸實的話語中,我能強烈感受到,在這樣的醫院工作,該是幸福的吧!當然,更重要的,醫院從醫療技術到服務能力建設,都有嚴謹的管理程序、科學規范的標準,患者到這樣的醫院就診,應該能感受到安全、溫馨、放心。
從文化建設,能感受到一個地方的精氣神;從衛生健康工作,能感受到一個地方人民的幸福指數。看似并行的兩條線,其實能反映出新時代寧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更能找到寧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密碼,這就是:精神飽滿、昂揚向上、健康快樂、生活溫馨。我期待,有機會去寧鄉瞻仰花明樓劉少奇同志故居,拜謁寧鄉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品嘗名聲大噪的寧鄉花豬肉,端坐寧鄉大劇院聽一次正宗的寧鄉花鼓戲,陶醉在《大戲窩》描繪的活色鮮香之中。
走,去寧鄉聽花鼓戲。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