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 欒吟之 黃瑋 時間 : 2024-06-27
分享到:
上海當代文藝批評正當其時、正逢其盛——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夠像今天這樣,在文學、戲劇、影視、美術、音樂等不同藝術領域擁有如此便捷而繁多的文藝評論渠道和如此之多的評論者。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在文化大視野下開展文藝評論?圍繞這一話題,昨天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舉辦的解放日報“朝花會客廳”第三期活動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文藝評論是對思想現場的觀照”為題各抒己見,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
“朝花會客廳”是擁有68年歷史的解放日報老牌文藝副刊“朝花”的線下文藝評論研討平臺,從2023年上半年開始每半年舉辦一次,聚焦文藝創作、文化生態和文藝批評,廣邀滬上專家、學者發表真知灼見。
本期“朝花會客廳”的與會專家們認為,近年來上海文藝作品展現出磅礴的思想內涵,涌現出一批表現優秀的作品,諸如電影《攀登者》《1921》《我是醫生》《永不消逝的電波》,電視劇《繁花》《城中之城》,文學作品《千里江山圖》《戰上?!?,舞臺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一號機密》等。在此背景下,上海當代文藝批評正當其時、正逢其盛,文藝評論應成為對思想現場的觀照,思想現場也應成為對文藝評論的支撐。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將與新時代文藝一起,明確使命、自覺擔當,在“共同體”的視野中攜手并進。
“雖然當下文藝市場活躍、文藝需求旺盛、文藝作品豐富,但能夠振聾發聵提出某種思想觀念、美學原則的文藝批評并不多見。”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春認為,文藝批評的破局之路,或許在于深入思考文藝批評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體性的視野。亟須助力建構“共同體想象”的文藝評論,而文藝作品所建構的“想象的共同體”,對外表達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內涵,對內加強文化凝聚力與自信心,這一切都需要文藝批評的有力闡發。因此,文藝批評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想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沈嘉熠提出,文藝評論作為文藝工作的重要基礎,不僅是文化思想傳承的載體,更是文化思想鏡像的呈現。好的文藝評論如同一座橋梁,一頭連接著作品和思想,另一頭連接著創作者和觀眾。通過這座橋梁,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也可以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特別是近些年來,出現了不少值得關注的網劇,其受眾群體多為“新新人類”?!搬槍@些作品的文藝評論大有必要,評論家有責任去幫助年輕觀眾體會作品中藝術的專業性、技巧性以及作品背后創作者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
《探索與爭鳴》主編、編審葉祝弟的觀點一針見血。他認為一般意義上的文藝評論并不等同于文藝批評,部分文藝評論偏重的是文藝鑒賞,某種程度是在技術和技巧的維度討論問題,而真正的文藝批評則必須站在批評的高度,對評論對象做真實的“評斷”,才能切近思想現場。優秀的文藝評論應該是“林中的響箭”,同樣需要獨立的創造精神。文藝批評家的創作與文藝作品創作者應該是相互映照,互影交光。文藝批評需要在歷史的脈絡中展開論述。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湯惟杰一路追溯著文藝評論的來路,他檢索《申報》從1872年到1949年期間,“文學批評”“藝術批評”等詞匯的出現頻次,發現文藝評論文章集中出現在1920年以后,在近100年來開始集中出現?!霸谖铱磥恚蟾旁?910年之后,上海聚集了國內最先進的文化要素與技術,以及與之相應的人才資源,在新聞出版、印刷等領域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城市,而文藝評論的繁榮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現代傳媒與文藝作品有了傳媒平臺的支撐,不僅諸種現代文藝樣式逐漸專業化,文藝評論也同時進入職業化進程。盡管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批評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但那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發的、個體的現象,只有到了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的上海,才出現了真正職業的文藝評論家及其實踐空間。”
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書畫鑒定家徐建融則指出,文藝作品的“底線”是遵守社會法制、公序良俗和生活常識,聚焦于具體作品的文藝評論當然要以鼓勵的、肯定的為主,批評性的則可以聚焦于現象。文藝評論家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但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否認別人的觀點。“所謂‘歪理千千萬,真理只有一條’,我的看法是真理千千萬,歪理只有一條,那就是‘只肯定自己而輕易否定別人’?!?/p>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