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辰在線 | 羅建勛 時間 : 2024-07-12
分享到:
原標題:徐則臣來長談“作家理想與理想作家”,為文學創作帶來深刻啟示
7月7日,湖南毛澤東文學院,知名作家徐則臣作“作家理想與理想作家”主題講座。
7月7日,作家徐則臣在湖南省作協·毛澤東文學院報告廳開展了一場以“作家理想與理想作家”為主題的思想深邃、內容豐富的講座,吸引了眾多湖南作家和長沙文學愛好者參與。徐則臣結合自身豐富的創作實踐和對文學的深刻理解,深入探討了作家的理想追求、理想作家的素質要求,以及文學創作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挑戰,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作家理想:始于自我表達,更應與世界產生對話關系
徐則臣認為,作家的理想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問題。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理想,這主要是個人對自身的期許,包括想成為什么樣的作家、寫出什么樣的作品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目標等。然而,作家的理想如果處理得當,就不應僅僅局限于個人表達,而應能夠與更廣大的世界產生聯系。
他以一些資深作家為例,指出有些作家雖然努力寫作,但由于沉浸在自己的寫作方式中,不關注周圍的世界,最終作品未能與他人達成對話關系,默默消失在文學的長河中。而另一些作家則能夠通過自己的寫作穿透現實,與世界產生張力,即使是非常個人化的寫作,也能與無數人產生共鳴。例如,莫言在獲文學諾獎后,嘗試了新的創作方式,其作品《晚熟的人》與他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展現了作家不斷追求變化和創新的精神,這正是作家理想的一種體現。
理想作家:具備廣闊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緊跟時代變化
在徐則臣看來,理想作家應具備廣闊的視野和創新意識。他強調了視野的重要性,通過講述吳承恩、莫言、閻連科等作家的經歷,說明優秀的作家會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關注文學的新變化和新秩序。
徐則臣以文學史上的變遷為例,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演變,說明了文學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在當今時代,作家應該意識到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學,不能固守傳統的觀念,而要敢于嘗試新的表達方式。卡夫卡的《變形記》開篇“第一天早上,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體現了作家對生活和現實的獨特感受以及勇敢的創新精神。
可持續發展:保持問題意識,從傳統和民間汲取營養
徐則臣還指出,一個理想的作家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夠不斷輸出新的作品。這就需要作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關注時代的問題,對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他提到了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如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和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他們能夠處理當下世界的重要問題,呈現出時代的特色。
此外,他以汪曾祺為例,探討了作家如何從傳統和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汪曾祺在接近60歲時開始創作《大淖記事》《受戒》等作品,進入了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他的成功在于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融入到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借他自己以現代化視角重讀《聊齋志異》為例,徐則臣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如何激發新的創作靈感,強調了文學作品辨識度的重要性。
整場講座,徐則臣以其獨到的見解和生動的案例,為聽眾呈現了一個作家在理想追求和創作實踐中的深刻思考。他強調了作家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應不斷拓展視野、創新表達、關注時代,并從傳統和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他的觀點不僅為在場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也為當代文學創作指明了方向,激發了人們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創作的思考。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