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時刻 時間 : 2024-07-30
分享到:
大瑤山里溪河眾多,無數的小溪匯成河,瑤山人習慣把這些細如毛細血管的溪河稱為麻江。
地處湘南瑤山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也有一條麻江河,麻江河流經桐沖口村時,村里人改稱這條河為“瑤人河”。原因是,這條河是從瑤山深處流出來的,再就是沿河村寨住的大多數是瑤族人。
就說桐沖口村吧,全村8個村民小組170多戶600多口人,瑤族人口就占99%,是典型的瑤族村寨。
“瑤人窮,瑤人苦,一天三餐苦菜公,葛麻藤子當腰帶,芭蕉葉子當衣服。”這是苦難年代瑤山貧窮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到了本世紀初,這個村的貧困狀況仍然讓人深感意外。2015年4月,湖南廣播電視臺扶貧工作隊進駐桐沖口村開展精準扶貧,隊長云捷的第一印象就一句話:“這是個種金子才能致富的地方。”縣委下派到村里扶貧的鄭艷瓊就是本村人,知道村里的底細,向云捷隊長介紹說:“全村人均口糧田只有兩分,一年生產的糧食只夠吃3個月,剩下的9個月需要買米度日。”
云捷帶領扶貧隊員用了一周時間走村串戶,發現這個地方與周邊山寨相比,除了村寨古老,種植方式古老,人的觀念也古老。他問:“這些田土本來就有限,難道除了種一季稻谷,就沒有其他值錢的東西可種了?難道只有糧食能飽肚,鈔票就不能飽肚?”他還說,桐沖口是千年古瑤寨,依山傍水,山林漂亮,瑤人河也漂亮,這么美的風景哪里找啊!如果說桐沖口只有種金子才能致富,那我們就把山林當金子,把這條瑤人河當金子,我們搞特色產業,吃旅游飯,讓桐沖口村通過發展產業賺別人的錢脫貧!
扶貧第一年,云捷把自己在郴州扶貧時帶領村民種小黃姜致富的模式復制過來,村民們都表示疑慮:“我們祖祖輩輩在山上種苞谷,種姜能行嗎?”為了讓大家吃上定心丸,云捷五次駕駛私家車到以前的扶貧點請種植大戶來講課,有一次因雨天路滑,車在炎汝高速側翻,車受損,幸好人沒事。2015年10月,村民種植的5000公斤小黃姜上市,云捷帶著村干部到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找銷路,客商看到樣品,二話沒說承諾包銷,且賣出了好價錢。第二年,村民主動找云捷要求種小黃姜,村里順勢成立“千年瑤寨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本村山上種植小黃姜300多畝,還流轉其他鄉鎮200畝土地種植小黃姜,322名貧困村民成為會員、股東。為方便儲存,扶貧隊請來專業隊伍在村里開挖18口儲存小黃姜的地窖,并通過省廣播電視臺建立“芒果謠”電商銷售平臺,一時小黃姜銷路大開,得到實惠的桐沖口村民說:“種小黃姜還真是種金子哦!”
因為帶領村民種姜致富,姓云不姓姜的云捷隊長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姜爹”。
如果說“姜爹”種姜帶領全村百姓第一次跨過了瑤人河,那鄭艷瓊就是依靠發展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帶領村民再次趟過瑤人河。
鄭艷瓊是土生土長的桐沖口人,她從12歲開始就隨父親來到江華縣城生活。父親鄭德宏是著名瑤學專家,他編撰出版的《盤王大歌》《瑤人經書》等成為瑤族文化的經典文獻。鄭艷瓊深得父親真傳,在瑤族文化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編寫出版了《奏鐺》等六部瑤學研究專著。她多年擔任縣民族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紀檢組長,得知縣委批準她回村掛點扶貧時,她半戲謔半認真地對領導說:“最近幾年,我一直堅持買彩票,如果中了500萬,目標就一個,把獎金全部拿出來為家鄉做事。現在,我回到家鄉扶貧,就算是我中了500萬彩票回家吧!”
扶貧那些年,鄭艷瓊跟省扶貧隊一道,為桐沖口的脫貧付出了艱苦的努力。2017年年底,桐沖口村實現整村脫貧,湖南廣電扶貧隊撤離桐沖口村時,給桐沖口村留下了一幅新的畫卷:瑤韻商業街、綜合服務大樓、瑤韻廣場、風雨長廊、環村水泥路、30棟新時代特色的異地搬遷吊腳樓……“千年瑤寨”文旅品牌脫穎而出。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桐沖口發展得更好,誰來守住這份勝利果實確實讓人費心。2018年3月,江華縣委根據群眾意愿,正式任命鄭艷瓊為桐沖口村第一書記,讓她繼續從事扶貧工作。
駐村幾年,鄭艷瓊為了村里脫貧可謂全身心付出。老支書支書鄭仁輝后來透露一件事:2016年底,在省廣電扶貧隊的幫助下,全村散居在深山的貧困瑤胞通過易地搬遷,在規劃的核心區內集中安置。按照“旅游脫貧”這個謀劃,所有遷建新房依照瑤族吊腳樓的風格,按兩層設計建設,一層自住,二層集中搞民宿,這樣一舉兩得。按規定30戶遷建新房的瑤胞每戶要交3萬元錢,可臨近規定的時間,還有10戶拿不出錢。不能眼睜睜看著鄉親們丟掉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啊,鄭艷瓊瞞著家人,拿出自家積蓄的30萬元,幫10戶瑤胞把錢墊上。
村民盤上桂至今念念不忘:“要不是鄭書記當時幫我墊上3萬元錢,我現在還住在深山里。”
也是這一年,因為要建房子,后山的祖墳全部要遷走。新年正月十一組織村民開動員會,正月十九全村人統一遷墳,沒有一戶打退堂鼓。遷墳那天,鄭艷瓊感動得淚流滿面,因為她看到了鄉親們想要脫貧致富的決心和毅力。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鄭艷瓊思考得最多的是村寨未來發展的事,她從培養新人、能人,配齊班子入手,要為桐沖口留下一支用不撤退的扶貧工作隊。客觀地說,原有的村支兩委班子年齡偏大,而且觀念、能力都不太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挑選能人上崗是她當上第一書記后的第一把火。經過調查摸底,一個叫鄭江濤的年輕人引起了她的關注。鄭江濤一直在外打工,見識廣,能力強,在廣東一家公司做主管,月薪8000余元。當鄭艷瓊找到他時,他說為了家鄉建設,他愿意放棄廣東的高薪工作。回來后,2018年換屆時當選為村主任。她還把村里懂電腦的趙謙也動員回鄉,當選為村支委,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大幅提高了。
立足民俗生態優勢,發展文旅融合產業是她心里最大的夢想。為圓這個夢,她與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制定了“公司+集體+村民”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由于缺乏啟動資金,她說服丈夫以他倆的工資為公司抵押擔保,前后從銀行貸款50萬元,作為旅游開發的第一筆資金。村民以民房入股,公司出資,成立擁有農家旅館客房124間187個床位的旅游公司,公司與農戶按照3:7的比例分紅。當年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余萬元,分紅最多的一戶貧困戶達到9800元。
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的實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幫助家鄉的發展。瑤家姑娘趙詩宇從上大學開始就利用假期時間幫村里打理各種事務,村里游客多的時候,趙詩宇經常忙到腳不著地。去年大學畢業的她懷揣著振興家鄉的夢想回到了村里,被村里任命為游客接待中心客房部經理。
配合民俗表演和晚會演出,村里組建了千年勉瑤古寨醉喜多藝術團。這是一支近百人的表演隊伍,參演人員全部由本村村民組成,大家白天勞作,空閑時排練,節假日晚上進行表演。村里還會不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村里進行專業授課,在團長鄭瓊的帶領下,先后創作了22個原生態瑤族歌舞節目,每年為游客表演瑤族歌舞百余場次。不僅實現組織化演出,同時大家共同分享旅游收益,既提高了大家參與演出和創作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非遺傳承和發展的自覺性。
鄭瓊不僅能帶領村民排練和演出,她還會制作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瓜簞酒。瑤族瓜簞酒是瑤家待客必不可少的佳釀,選用優質大米和玉米、高粱,蒸熟后拌入酒曲自然發酵,土法釀制的瓜簞酒醇香可口,深受游客喜愛。疫情結束,旅游升溫,她一年賣出兩萬多斤瓜簞酒。村旅游公司認準了瑤家瓜簞酒這一商機,將土法釀制的瓜簞酒經過現代科技提純,利用貯藏小黃姜的土窖封存窖藏,推出了多款“醉喜多”瑤酒系列產品,在市場頗為走俏。
唱瑤歌、跳瑤舞、打糍粑、篝火晚會......鄉村旅游日漸紅火,讓村民嘗到了發展旅游產業的甜頭。30多棟特色瑤居、商業街、旅游接待中心、夷勉堂(瑤韻活動廣場)、風雨文化長廊、馬道、滾水壩、景觀亭等旅游項目落地完成,民俗表演、鄉村春晚、瑤人河漂流、實景劇演出等文化活動不斷翻新出彩。每到節假日,游客們紛至沓來,感受千年瑤寨的無窮魅力。
2020年8月31日至9月3日,“小康夢·千年夢”湖南文藝家看千年瑤鄉采風創作活動在江華舉行,來自全省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等多個門類的30多位文藝名家走進千年瑤寨桐沖口村開展采風創作,用文藝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活動期間,時任湖南省文聯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時任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躍文親臨桐沖口,為“湖南文藝家創作基地”“湖南文學創作示范基地”揭牌。
桐沖口,從一個“只有種金子才能脫貧”的“國家級貧困村”,成為享譽四方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盤王大歌》《瑤族長鼓舞》傳承基地,獲評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最美宜居村莊、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村集體經濟強村等諸多榮譽。
“瑤人河靜靜流,千年瑤寨桐沖口。昔日人窮不出門,今日遠客到此游。”一首新編瑤歌唱出了桐沖口人的自豪,歌聲清音裊裊,久久回旋在大瑤山的青山綠水之間。
(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陳茂智,瑤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小說學會理事,在《民族文學》《文藝報》《湖南文學》《作品》《莽原》《戲劇春秋》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等作品300余件,已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歸隱者》《金窩窩,銀窩窩》《白帆船》《虎牙項圈》《紅薯大地》,中短篇小說集《靜靜的大瑤河》、長篇報告文學《夢圓大瑤山》等。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