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4-07-05
分享到:
《小河流水清亮亮》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作者劉蓉寶女士用文字描繪出鄉野童年的生動影像,綻放兒童文學的獨特光芒。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農耕傳統的國度,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聯系,因此,鄉土、田疇、山野、溪村、蟲聲、鳥語、樹木、花草,都是中國文學中常見的景物。但中國文學中的田園書寫,往往是為了“澄懷觀道,靜照忘求”,即通過寫山水田園,表達文人學士們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體悟,以田園的單純美好,反襯世道人心的復雜丑陋,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精神追求。
《小河流水清亮亮》同樣寫了山野花果、四時物候、家人鄰居、農事村事,卻是以兒童的視角書寫的,寫田園風物的同時,寫一群鄉村孩子打赤腳的童年時光。他們生長于鄉野,還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在這里,八月瓜長在長長的藤蔓上,糖罐子長在向陽的山坡上;春天里,蝴蝶蜜蜂在開滿紫云英的田野里飛,燕子在屋檐下壘巢;小河邊的木槿樹花,從夏天開到秋天;秋意漸濃的時候,山里的柴枸杞紅了。這是物質貧乏的童年時代,大蓉想要一個紅皮球,她只得去當小貨郎,挑20斤雜貨,跟著四爺爺上七里下八里,走十五里山路;這是孩子們很早就得扛起家庭責任,跟著父母干活的童年時代:二燕三麗是女孩子,晚上也得去大山里敲竹梆趕野豬……但這里的天總是藍得放光,白云像清洗過一樣干凈透明,大蓉、二燕、三麗、四芹、五俊這些姐妹從來沒有覺得苦和累,她們整天像鳥雀一樣嘰嘰喳喳,像映山紅一樣熱熱鬧鬧。
這樣的田園,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田園就有了本質的區別。村頭溪畔、田野山林是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環境,也是他們成長的土壤。他們的身體里充滿生命的欲求:在童年的味蕾里,沒有不好吃的東西——豆腐腦好吃,水竹筍炒雞蛋好吃,第一次吃到西瓜,好久好久,村子里都蕩漾著西瓜的甜香;對于玩具、新衣新鞋、學習用品,都有著同樣強烈的渴望——大蓉想要一個紅皮球,三麗想要一盒十二個顏色的蠟筆,過年穿上媽媽做的新鞋,滿屋子都是快樂的笑鬧聲……
一朵花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許就會盛開,它生長出來就是要迎接雨露滋養,陽光哺育,將自己整個奉獻給世界。孩子也是一樣。放養在鄉野山林間的孩子,他們蓬勃的生命活力像山花一樣綻放,展現出一派淳樸天真的情狀。他們是楊萬里《舟過安仁》時看到的“一葉漁船兩小童”中張傘弄風的頑皮孩子,是辛棄疾詞中那個“溪頭臥剝蓮蓬”的無賴小兒,但又不是。因為他們不是經過成人的眼睛打量過的孩子,他們就是孩子本身。這是劉蓉寶采取的寫作姿態,也是這部散文隨筆集獨特的文學價值所在。劉蓉寶不是回望童年,而是回到童年。正因為回到了童年,作品充滿現場感,閱讀文字的同時,我們仿佛看到了大蓉二燕沿河溪抓螃蟹的身影,仿佛聽到了當弟弟出生時,姐妹們打起飛腳往家里跑的腳步聲……讀著讀著,在她們的身影中,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它能喚醒讀者的記憶,引發更深刻的共鳴。
我一直認為,優秀兒童文學的價值,并不只限于兒童,而是通過表現童年生命的多姿多彩,建構獨特的童年美學而成為整個文學風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認為,《小河流水清亮亮》作為一種兒童文學寫作方式,是對中國山水田園文學寫作的豐富。同時,作品也為當代兒童的成長提供了獨特的生命經驗和美感養分。文學作為一種審美存在,并不解決問題,而是引導讀者進入到生活現場,通過豐富的生活現象去發現,去欣賞,去驚訝,去羨慕,去判斷,去思考,在充滿美感的文學形象中,去陶冶性情,在濃濃的生活情味中,去體悟生活的苦辣酸甜,覺知生命的真諦。
在《小河流水清亮亮》中,一群孩子的生命成長,得益于大自然的滋潤,也離不開家庭的教養和勞動的實踐,離不開鄉風民俗的濡染和熏化。青山綠水,勞動種植,鄉風民俗,這一切為大蓉二燕們的成長鋪就簡樸、真淳、創造的生命底色,這也是我們每個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生命底色。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