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瀟湘晨報 時間 : 2024-09-03
分享到:
讀完張雪云老師著寫的《“海牛”號》,內心有種抑制不住的敬佩,也油然升起一種對中國科研人的崇拜。這本書是海洋鉆探“海牛”號從起步、追趕、到超越的一部勵志發展史。書中有對“海牛”號科研知識的專業精準剖析,也有對“海牛”團隊從科學家到普通技工飽滿詳實的敘述,還有作者一路采訪留下的感性、深沉與動容的采訪手記。張老師以散文家的細膩、深邃的情懷,美妙地去除了科技專業的枯燥和生硬,用文學的表現讓我們感受中國科學家鉆研精神的執著,研發國之重器的艱辛,科學家堅韌不拔的高尚品質。
書中對深海鉆探“海牛”號科研故事的講述與科研人物的細致描寫一起推進,相互給予和彼此豐滿。作者講到“海牛”號研發的艱難,當中需要攻克的重重難關,大到每個機械設備,小到一顆螺絲釘,都需要科學家們的細致和精確,還有不斷的探索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因為只要出現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將導致一次海試的前功盡棄。作者用專業的科研語言,豐富的情感來呈現“海牛”號研發中的每一個插曲,每一個故事,每一次重要的進步。
同時也展開了對“海牛”之父萬歩炎教授這位主人翁的塑造。從“海牛”號的設計、畫圖、制作、試驗等各方面,萬教授都親力親為,就算為做出一個標準的小零件,萬教授可以無數次跑去工廠和工人不斷比對和測試。萬教授吃飯睡覺都在想著科研,在研發保壓蓋裝置這個原理時,萬教授和幾個朋友吃飯,受到啤酒瓶蓋的原理啟發,一個科研困擾又一次得到突破。可見,“海牛”號的成功和閃閃發光,堆砌著萬教授無數的艱辛付出。
“海牛”號是萬歩炎教授畢生的心血,他帶領科研團隊歷經了三十余年的刻苦奮斗。當初,萬教授看到中國的深海鉆探技術長期落后,處處受制于人,于是激起了他強烈的愛國心,他下決心要為中國研制最前端的海洋鉆探設備,“海牛”科研樓里寫著“國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萬教授一直踐行著這句話,從“海牛”I號的研發到“海牛”II號的成功,從鉆探0.7米的第一個“中國孔”,到如今的231米世界深度,他帶領團隊一次次迎難而上,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刷新海底鉆機鉆深紀錄。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后,萬教授和團隊并沒有被榮譽淹沒,他們繼續埋頭苦干,加班加點,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這時,他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動力,有了更遠的科研目標。
萬歩炎教授不但是一位科學家,他也是湖南科技大學里的一名老師。他一邊做科研,一邊培養青年人才,甘做提攜后輩的鋪路石。萬教授認為,想建設海洋強國,需要人才做支撐,但這種培養,不是單單在教室里、實驗室寫論文、做推敲思辨,而是一定要到實踐當中去。萬教授要求學生做工人型學者,能吃苦耐勞,能拿起扳手像工人一樣干活,所以他的研究生、博士生首先第一堂課就是跟他去出海。作者在講訴中,讓我們看到萬教授不但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更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自己深邃的思考和研究。所以這個人物的飽滿和人格的崇高,非常自然又多方位的展現出來了。這種從一個點出發,映射出多個點的寫作方式,客觀、鮮活、真情又灑脫。讀來讓人深深感嘆。
作者在多維度對“海牛”號和團隊的描寫中,每一篇幅的“采訪手記”是一個亮點,這樣的手記是對行文的停頓、留白、總結和優雅的回望,非常有藝術性。每篇手記有感有思有悟,散文家的文采和情感的真摯非常到位,使科研的理性變得柔軟下來,敘事的節奏變得有韻律有風情,就如月光下一條長流的河,銀光照水,有深度,有寬度,有長度,蜿蜒至很遠的地方去。作者在手記中寫道:“星河之下,蔚藍之上。不甘落后的這樣一群海洋人,不斷創新,不斷攀登,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突破,一些國之重器,不斷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這樣優美又振奮人心的話,作者是發自內心又赤誠一片,同時把“海牛”號開創性貢獻寫到極致,讓我們讀者對這群深海養“牛人,感到無比崇敬。
作者還在手記中寫道:“我希望這本書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是向更多的人傳遞中國科研人的精神,讓更多年輕人懂得科研的精神和培養愛國精神。”作者的這個初心,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深深體悟到了。這種科學家的精神和愛國之心,在書中是一道精深的光。作者在書中不單寫到萬教授,還寫到了“海牛”團隊里的很多博士和技工師傅,作者深度挖掘出他們個性又充滿魅力的科研日常和精神,不單使這臺深海重器“海牛”號多方位多角度釋放出光彩,而且在下面托舉起這臺“海牛”號的科學家與技工師傅們,更加充滿了傳奇色彩。
書中的這些科研人可愛、認真、執著,充滿鉆研精神。許靖偉博士專門準備了一本海上日記,只要出海都會記錄下工作的每一天,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車間主任羅濟緒師傅也有一本黑色日記本,里面密密麻麻的記錄著一些日常工作的管理要點,如:“8月19日,陰天,裝車,車輛超重,返回重裝。”這些點滴之間的記錄,便是“海牛”號從無到有,再到超越和領先,這一艱難的成長歷程。金永平博士為“海牛”號申請了幾百種保護專利,又撰寫學術報告,還掌握了操作“海牛”號鉆機的技能,是萬教授的得意門生。能稱得上“海上詩人”的全偉才博士,理性思維中蘊藏著文藝天賦,他一直在做鉆機控制系統方面的研究,掌握著核心技術的他,淡薄而純粹,平凡卻又不普通。這些科學家、博士生、技工師傅,每一個人,卻似“海牛”號身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他們加持在一起才成就了我們的“國之重器”。
看到他們,讓我充分感受到,原來科研很有魅力,是神圣的理想,又如深情的愛好,可以無窮盡探索下去、追隨下去,讓人樂此不疲。我想,這些科研人已把科研工作當成生活,成為信仰。而這層精神的后面藏著一顆多么熱切的愛國之心!科學家們想改變中國深海鉆探的落后,想讓祖國不斷的強大起來。所以,雖然科研的道路充滿艱險、困苦、失敗,但“海牛”人從來都不畏懼,而是越挫越勇。這本書每每看得我驚心動魄,也看得我感動不已。這些科學家以牛的精神和忠誠,鉆探海洋的深度,這時,我仿佛看到那深海之光,隱約從海上散發出來,照亮天地,天是藍色的海,海是藍色的天。
文|陳詩悠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