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4-01-18
分享到:
本網訊(省作協機關黨委 供稿) 1月16日,省作協黨組召開2024年第一次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擴大)學習。會議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論述,傳達全國、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精神,進一步推動我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
此次集中學習,專門邀請了湖南省文化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胡敏同志作專題輔導。她從世界、中國與湖南,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遺產等多個層面,詳細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論述、中央與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會議精神以及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發展歷程、戰略部署與具體要求。省作協黨組書記胡革平同志主持集中學習專題會議,并作了中心發言。
胡革平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念茲在茲、關懷備至。在地方工作期間就非常關心文化遺產保護,提出許多具有遠見的思想觀點,推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護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統謀劃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敦煌研究院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在各地考察時,就文化遺產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遺產工作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深化了我們黨對文化遺產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新境界。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貫徹落實到作協工作和文學創作中去。
胡革平要求,要從中外文學遺產中吸取營養,豐富我們的文學創作。在文學領域,如何正確地對待中外文學遺產,這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學,不僅要認真吸收我國古代的優秀的文學遺產,還應大量地吸收外國的優秀的文學遺產,借鑒成功的文學藝術經驗。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那怕是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東西。”2014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的專訪時說:“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這段話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俄羅斯文學的熟悉,這給俄羅斯公眾以及世界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我們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樹立了光輝榜樣。對于古今中外的文學遺產,我們要學習魯迅“拿來主義”的精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學服務,為滿足人民對優秀作品的需要服務。
胡革平強調,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講好中國文物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國是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世界文明古國,文物規模和博物館總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湖南是文物大省,具有資源總量大、年代跨度長、分布及其廣泛、類型豐富多樣、地方特色鮮明等特點。文物可以跨越時空、穿越國度,與不同的文明形態、不同的社會制度對話,可以成為國與國相通、民與民相親的“通用語”,成為世界認知中國、中國交往世界的“解碼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就是要把文物資源作為講好中國故事、湖南故事的生動載體,全方位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臺,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方案的國際表達,展現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的獨特魅力和綽約風姿。在湖南,我們要特別重視紅色文物的利用,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凝聚三湘兒女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三高四新”宏偉藍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做出文學的貢獻!
省作協全體黨員干部職工、湖南省第十七期專題文學(素人寫作)研討班的全體學員,參加了學習與專題輔導會議。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