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4-01-10
分享到:
作者簡介:
何永洲,湖南永興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文創二級,毛澤東文學院高研班學員和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人民文學》、《北京文學》、《青年文學》、《文藝報》、《湖南文學》、《芙蓉》等刊。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共16部。
內容簡介:
長篇小說《拼布繡和她的兒女們》以歷史悠久、根植民間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拼布繡發源和傳承之地湘南雷公寨村為原型,寫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雷公寨在一批鄉村干部和民間藝人的帶領下,抓住機遇,經過挖掘、傳承和發展,讓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并由此改變了村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村風民風煥然一新,村民也走上了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光明大道。小說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中國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刻畫了一批扎根實踐、求真務實的基層干部。小說恰當利用方言俚語,幽默詼諧,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同時,小說對湘南地區的地貌風物、風土人情描寫細膩生動,充滿鄉土氣息和地域文化特色。
專家評論:
時代的縮影,真實的寫照
——讀何永洲長篇小說《拼布繡和她的兒女們》
何春耕
由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出版的長篇小說《拼布繡和她的兒女們》,既是作家何永洲歷經數年傾心創作的系列鄉土小說中的一部力作,又是一部難得的鄉村扶貧題材領域里的一部佳作。這部小說不僅有作者一以貫之的對湘南鄉村風土人情、人文景觀、人物故事的平實生動的描述和獨特深刻的感悟,而且作者立足于拼布繡非遺文化傳承與新時期扶貧攻堅的時代交匯點,用富有詩意的流暢的筆觸,講述了雷公寨村村民不僅利用民間工藝拼布繡項目進行脫貧致富,而且利用現代元素對拼布繡工藝進行創新轉化,很好地傳承與發展了拼布繡這一民間工藝。小說描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彩故事和獨特人物,在內容、結構,以及藝術手法等方面別有一番風味,呈現出質樸而豐韻,簡練而精致,清新而優美的風格特征。
《拼布繡和她的兒女們》這部長篇小說,最顯著的特征是小說內容接地氣,有生氣。小說題材內容豐富,主題思想鮮明,富有時代特色,體現了新的歷史高度。
如果說傳統文化工藝傳承是時代給予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脫貧攻堅則是時代的主旋律,是時代賦予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作品通過宏觀視角、微觀切入的敘事方式,不僅描述了傳統工藝拼布繡所蘊含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揭示了時代精神的影響成為人生奮斗的動力和原因,凸顯了人生追求的目標成為時代精神的回應和表征的特點。
首先,作者既為脫貧攻堅的奮斗者放歌,以樸素深情的筆調生動地塑造了以共產黨員于書榮、王秋葉為典型的新時代脫貧攻堅奮斗者的正面形象,也無情地揭開了鄉村扶貧中的落伍者的遮丑面紗,以辛辣諷刺的筆調刻畫了以羅滿福為代表的新時代脫貧攻絆腳石的負面形象。
小說主人公于書榮,四十出頭,出身高干家庭,受過良好教育,是省文化廳干部和知名作家。盡管于書榮既不熟悉農村生活,也沒有農村工作經歷,但是他熱愛生活,喜歡寫作,因此他不顧家人反對,自薦由省文化廳下派到省級貧困村雷公寨村體驗生活,擔任該村第一書記。于書榮在幫助村民盡快脫貧致富的艱難的工作中,辦事有原則,不徇私情;處事冷靜,有靈活性;誠心誠意為民辦事,不怕誤會與挫折。這些特征既凸顯了一個共產黨員堅持實事求是的政治底色,也彰顯了一個有作為的黨員干部不向困難低頭的堅強與自信的個人本色。于書榮不顧母親的反對,拋開舒適的城市生活,堅持在偏僻貧窮的雷公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數年如一日,不僅成功處理了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阻礙和問題,而且帶領村民徹底脫貧,贏得了當地村民的好感與支持,樹立了黨員的威信,擴大了黨員的影響。
王秋葉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在雷公寨村的脫貧攻堅戰中,王秋葉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村委主任,是雷公寨村脫貧攻堅戰的主要謀劃者之一;而作為民間傳統工藝拼布繡的傳承代表人之一,她好學,有闖勁,又是雷公寨脫貧攻堅戰中以擴大拼布繡工藝產業脫貧的主要領頭人之一。她為人正直,助人為樂,有自己的奮斗目標與追求,深受當地村民的信任與愛戴,在工作中風生水起,游刃有余,成為主人公于書榮工作中最信任、最得力的幫手。
作為小說中的負面形象,羅滿福的性格刻畫非常清晰而生動。他是剛退下來的,在雷公寨村連任34年的老村支書,由于喪失黨性原則,不與時俱進,成為脫貧攻堅的進程中的落伍者與對立者。他性格粗魯,愛慕虛榮,倚老賣老,喜歡在別人面前擺老資格。憑著大兒在市委組織部當副部長,二兒在亂石鎮政府當鎮長,常常在人前擺威。他默守陳規凡事看不順眼,宗族觀念嚴重。總想維護自己在村中的核心地位,讓村人腑首貼耳尊從他。更為可恥的是,他反感扶貧攻堅,眼里容不得新事物,是該村所有阻礙脫貧致富事件的幕后策劃者。后因兩個兒子同被紀委調查,親眼目睹了本村脫貧攻堅的成果和巨大變化,事實面前不得不接受于書榮等黨員的寬容與教育,才知錯歸正。
小說中一系列的次要人物也都刻畫得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例如,抱病堅持工作,為人忠厚善良、勤懇認真、處事公道的村支書王遠高,已經是61歲的村支書了,卻膽小怕事工作能力不強,加上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工作中畏畏縮縮。此前他任村主任時,老支書羅滿福不把他看在眼里,但后來卻積極主動地配合于書榮、王秋葉的脫貧工作。
老黨員、德高望重連任20年的老村婦女主任兼鄉村接生員、65歲的張群芳,為人熱情正直,帶頭支持扶貧工作,主動關心照顧于書榮家人的生活,傾力支持女兒王秋葉的脫貧工作,是一個地道的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
還有為了追隨自己的愛人,主動辭掉工作,離開城里的舒適環境,當扶貧村的小學教師,最后為了學生還獻出了與自己年輕生命的周玲玲,也是一個敢說敢做、個性鮮明的人物。
小說中的負面形象,除了主要人物羅滿福之外,次要負面人物羅廣金的形象刻畫得具體生動。42歲的村會計羅廣金是羅滿福親手培養的村干部,工作不實,兩面三刀,為人心術不正,與羅滿福暗地里勾結一起,阻擾脫貧的工作還不以為然。
此外,一些因受到時代、環境與家庭等因素影響的年輕村民,在人生遭遇不幸之后,或從自暴自棄中振作起來,選準人生的奮斗方向,積極加入脫貧行列,經過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或從狹隘的自私自利的泥潭中掙脫出來,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前者如高考落榜后消沉苦悶的肖小銅,后來在王秋葉的教育和幫助下,發揮自己繪畫的特長,為拼布繡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因網戀被騙后跳樓,后來學習拼布繡,并成為拼布繡能手的羅小月等,也為拼布繡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者如個人致富后捐助資金支持雷公寨村村民脫貧創業和基礎建設的羅賴貴等。
其次,作者注意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以人物和人物關系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真實地描繪了一幅氣勢壯闊、富有時代特色的壯麗畫卷,展現了以于書榮、王秋葉等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脫貧攻堅戰進程中,他們作為領頭人產生的積極作用與影響。于書榮、王秋葉等在雷公寨村帶領全體村民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以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為準則,在脫貧攻堅的緊要關頭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排除各種阻力,有效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富有創新性地開展了脫貧攻堅的持續戰。他們充分利用本土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間工藝拼布繡,開發當地的人文氣息濃郁、山川地貌獨特的旅游資源,加大種植適應本土生長的冰糖橙面積,使偏僻落后的雷公寨村村民在短時間內脫貧致富,生活環境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他們自身也在積極探索鄉村脫貧進程中成長與成熟,不僅張揚了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而且折射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變化的精神特征,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
再次,這部長篇小說除了題材新穎,主題有高度和深度之外,小說內容的表達形式也精巧別致,故事情節曲折,場景描寫精彩紛呈,顯得瀟灑大氣。
小說故事內容情節起伏變化,富有戲劇性,引人入勝。小說往往采用悲劇性情節與喜劇性情節結合,在喜劇性的大情節中穿插悲劇性的事件,在悲劇性的事件中隱含喜劇性情節的發展。作品開頭就設置了雷公寨村55歲的特困戶民劉金妹因未評上建檔貧困戶而服毒身亡的事件。以這一悲劇性事件設置懸念,暗示了脫貧的嚴重性與緊迫性,成為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外在動力。隨著故事的發展,脫貧工作有了令人可喜的進展,但是每當人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的時候,作者往往會筆鋒一轉,插敘一段悲劇性的內容。例如,當于書榮申請的拼布繡扶貧項目獲得上級領導批準后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正與村干部正商量下一步工作時,發生了年輕女村民羅小月網戀被騙后跳樓住院的可悲事情。尤其是當于書榮的脫貧工作開展順利,準備與周玲玲結婚,陶醉在人生成功的喜悅中的時候,卻意外發生了周玲玲送學生在去醫院的路上不行遇難的悲劇事件。而羅滿福為慶祝自己70歲生日,大擺筵席,大收禮金,不聽組織的勸告,一意孤行,辦了70桌酒席,正洋洋自得的時候,卻突然傳來了兩個做官的兒子都被雙規的消息,落得個賓客散盡,禮金上交,籃子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還有高考落榜后消沉的肖小銅在雷公寨村的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在于書榮、王秋葉的鼓勵與帶領下振作奮起,41歲的鄉村醫生羅守業后與羅小月成婚,48歲的光棍羅番貴后與田銀花成婚等喜劇性事件,則成為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力。
作者講究作品的可讀性,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十分精湛。
作者對端午節、春節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節慶與風俗習慣的細致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由衷熱愛與贊美。所以,小說中對端午節賽龍舟,死人出殯唱孝歌,男女老少一起唱山歌等場景描寫非常新奇。而作者對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寫,對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具體描寫等,大都細膩生動,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別具一格。至于對比、細節等描寫手法的運用則達到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境地。關于這些實例在作品中隨處可見,不用多舉,讀者在閱讀小說時可以細細品味。
精準扶貧不僅是國內牽動著千家萬戶的頭等大事,而且是一個感動全球、在全世界將產生奇跡的重大事件。在創造這個奇跡的過程中,作為一個作家,應該理直氣壯挺身而出,擔當記錄這個偉大時代重大奇跡的責任。盡管小說的作者出生于普通農家,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高中畢業后回鄉當了農民,但是卻閱歷豐富,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成為大集體時的生產隊隊長,小學教師,鄉村干部,再到名副其實的知名作家,無論從教還是為政,他的感情一直沒有斷開同鄉村的生命臍帶,骨子里流淌的是農家的血液,關注的始終是農村,尤其是農民。作者這些豐富的生活與非凡的經歷,成為他創作特有的底氣。
作者何永洲通過創作,把記錄農村的美丑、善惡、巨變,書寫農民的苦樂、愛恨、冷暖、成敗,始終作為他從事創作自覺自愿的重大命題。他曾明確承認自己對鄉村的人物、事件,不是簡單的“關注”,更不是表面的“情系”,而是因為他本身是其中的一分子。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屆黨中央提出并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作者從媒體和所熟悉的貧窮落后鄉村,看到了鄉村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許多感人事跡。一些基層干部在艱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繼承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骨干力量,激活了作者的創作靈感,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與感悟,生發出一種勇躍投身欲罷不能的強烈愿望。這既成為作者寫作的新起點,也是他作品的價值取向的大亮點。可以說,作者正是憑獨特的人生經歷,匯聚揮之不去的鄉村記憶、鄉土情緣、人文情懷,經過潛心地深入細致地構思和走訪,花費數年時間,反復修改,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終于使書稿順利出版,確實是他勤于思考,始終堅持的回報。
扶貧需扶人,脫貧要創業。作者刻畫的一系列的新時代的新人物與舊人物,在小說中對于書榮、王秋葉等扶貧領頭人的人格魅力的由衷贊美,是對小說的讀者充滿一種殷切的期待。因此,讀者有理由相信,在脫貧攻堅戰這一特殊戰役中出現的像于書榮、王秋葉一樣的人物會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涌現,因為這是一個產生于書榮、王秋葉這種人物的時代,也是需要于書榮、王秋葉這種人物的時代。
作者在這部《拼布繡和她的兒女們》中對農村現實的真誠關注和對鄉村文化的由衷言說,沒有讓小說遮蔽現實,沒有讓想象替代現實,更沒有讓記憶沖淡現實。這使得他的這部鄉村脫貧題材小說更顯珍貴,更具有歷史/現實,文化/社會,想象/記憶等多重意味。作者把筆頭對準鄉村脫貧領域,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作者生于鄉村,長于鄉村,也曾親身參與過鄉村管理與建設,鄉村是他最熟悉也是最熱愛的地方,表現鄉村便成了他小說創作的迫切愿望,成了他表達人生感悟的最佳形式。盡管目前這類作品不少,影響甚微,但這部作品別開生面,是中國農村脫貧致富的時代氛圍的一個生動縮影,是當今社會現實的一個真實寫照。讓中國歷史在照小說這面鏡子,以及讓世界打開這冊畫卷的時候,閃入眼簾的既有除了城市/現代與傳統/想象之外,更有鄉村/現代與傳統/記憶的多種印記。
也許讀者會認為,在彰顯精準扶貧的時代氛圍與歷史必然時,作者如果以更恢宏豪邁的筆觸,呈現出一種史詩的氣質,那么,作品的格局會更有氣勢,格調更有高度,內容更有深廣,故事更感人。不過,我相信,這部長篇小說題材內容如此接地氣,藝術表達如此充滿生氣和才氣,憑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鄉村扶貧攻堅這一特殊的時代主旋律的感悟與表達,憑它具有的內容厚重感,藝術新高度,在中國當代扶貧題材的百花園中不愧為一朵絢麗多姿、熠熠生輝的奇葩,更期待它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廊里有它的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