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 管若潼 時間 : 2024-02-18
分享到:
近日,省級兩會密集召開,全國共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召開完地方兩會。根據已經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各大文化強省的文化類相關產業收入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同時旅游相關收入也明顯增加。本報記者梳理31份省級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多省提出加強文體結合,促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全面發展。而文旅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多地加強了對文旅行業的重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黑龍江、廣東等多地利用自身資源,或結合體育賽事,發展“冰雪產業”,或打造鄉村文化,延續古村風貌。在出版傳媒領域,各省積極布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推動博物館、圖書館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傳播。各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將當地文化資源編纂成圖書等形式,更便于公眾接觸和了解,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加強公共文化場館建設
圍繞“書香中國”建設,重慶、山西、四川等將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而深化全民閱讀素養,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是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多地在報告中提到將加快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使用,為人民提供更多文化場所,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將辦好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建成云南革命軍事館、云南民族文化宮。培育10個文化產業園區,爭創國家級影視基地、視聽產業園。
重慶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健全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機制,建設一批城鄉書房、文化驛站、鄉情陳列館。
山西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實現免費或優惠開放,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效能,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安徽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加快建設安徽百戲城、省文化館新館、省非遺館,建成公共文化空間600個以上,新建口袋體育公園100個。
寧夏加快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打造100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
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外,各地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數字閱讀的發展,使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時間。
廣東建好用好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等文化新地標,加快建設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粵劇文化中心等重點文化場館,建設智慧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打造更多具有人文底蘊的公共文化新空間。
重慶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文藝院團,發展文創產業、新型媒體、智慧廣電、數字出版等新業態,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
湖南做強做優做大“文化湘軍”“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創新發展網絡視聽、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型文化業態,力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達4000億元。
安徽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工程,建設一批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特色小鎮和園區。搶占數字文化產業制高點,支持通用人工智能、未來顯示、元宇宙等在文化產業領域集成應用和創新,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視聽、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
強化文化資源再傳承
隨著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大力推進,多地將文化資源通過出版方式進行整理和傳承,再向公眾傳播。
甘肅以出版的形式展示當地扶貧成果和全面小康的歷程,編纂扶貧志、全面小康志;四川積極推進志鑒編修與開發利用;重慶實施重慶歷史文化研究工程,推進“考古中國—巴蜀文明進程研究”和巴渝文庫出版。
江西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和《江右文庫》編纂出版等重大文化工程,全力支持景德鎮申遺工作,實施“非遺點亮生活”江西行動、藝術創作“四名”工程、“贛鄱好戲”惠民工程。
山東2023年首批《齊魯文庫》成果發布。城市書房數量翻一番,博物館、美術館觀展人數再創新高。2024仍將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實施“山東文脈”“文物活化”等工程,推進《齊魯文庫》編纂,建好齊魯文獻數字化文庫。
創新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為了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各地著力塑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文化品牌,從而傳承創新城市歷史文脈,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例如近期《繁花》的熱播,為上海帶來了一波“出圈”流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時帶動了文旅消費。
四川支持發展文化創意,打造更多具有巴蜀韻味的文創產品。抓好“書香天府·全民閱讀”等品牌活動,構建城市15分鐘和農村10里文化圈。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
北京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推進“北京大視聽”品牌建設,讓文藝演出更加精彩紛呈。
陜西進一步擦亮“文學陜軍”“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陜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