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 劉思怡 時間 : 2024-02-22
分享到:
傳統節日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我們意義十分重大。2023年12月23日,春節(農歷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的新聞備受關注。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一起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愉悅身心。今年春節,北京的傳統廟會將全面恢復,全國各地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也進入準備階段。春節臨近,人們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尋找新的年味。借此機會,中國出版傳媒商報邀請了兩位民俗學者聊一聊民俗文化。
受訪者:賀少雅,民俗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禮儀與歲時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
崔岱遠,作家,文化學者,榮獲北京讀書形象大使、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榮譽稱號。出版過《京味兒》《京味兒食足》《京范兒》等介紹北京地方特色的作品。
賀少雅:節日傳承需要公共空間
□近年來,民俗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一名民俗學者,請問你對這一發展趨勢有怎樣的觀察?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轉型。但是,由于人們對于現代化的認識不足,民俗文化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被打上封建、落后等污名化的標簽。以傳統節日為例,1949年以后,除春節以外,很多傳統節日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特殊歷史時期,還曾經提倡過革命化的春節,對傳統文化的拒斥可以說走向了一個極端。
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現代化步伐加快,人們開始重新發現鄉土,認識民俗文化的現代價值。40余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全新定位,體現出整個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迫切需求。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中國正式被批準加入該公約,至今已有20個年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重合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和開展,為民俗文化的全面復興及其創新發展提供了助力。我們感到慶幸的是,我們的前輩們已經為當下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鐘敬文、呂驥、張庚等資深文藝家倡議,文化部、國家民委會同中國文聯有關文藝家協會發起了一項宏偉的文化系統建設工程,即“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這一浩大的工程全面搶救和保護了我國各地各民族世代傳承的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歌謠、諺語、民間故事等民間文藝資料,成為當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石。
□傳統節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又是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你對春節的當下傳承有怎樣的觀察呢?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傳統大節。但傳統節日的傳承單靠一個春節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依賴傳統節日體系的整體性傳承。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中國民俗學會受原文化部委托完成了“民族傳統節日與國家法定假日”課題,全面論證傳統節日放假的重要意義。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從2008年起,我國增設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假期。傳統節日再次被納入現代國家時間體系,以法定假日的身份重回民眾日常生活,這為節俗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以后,人們對節日的重視程度和認知度都在慢慢提高。
春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一起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愉悅身心,彰顯并傳遞著中華民族事親盡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等倫理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文化血脈,是中華民族認同的象征和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所以,春節在傳統節日體系中,往往受到格外關注。2023年12月23日(當地時間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今年,人們對于過年的盼望相較以往更加強烈,各地在春節公共文化活動方面的舉措也是非常亮眼,北京的傳統廟會將全面恢復,四川閬中、河北蔚縣等地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也已經鋪開。隨著春節的臨近,人們在緊鑼密鼓地尋味春節、重拾年味,讓過年回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那么,對于傳統節日更好地傳承,你有什么建議呢?
■節日本身的傳承需要重視整體性。第一,節日本質上是一種時間制度,需要有特定的時間保證。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時段,就難以保證人群的聚合及習俗的傳承和發展。所以,2008年以來的傳統節日放假制度在當下的節日傳承中非常重要。
第二,節日的傳承需要公共空間。傳統的農村社區里,街頭巷尾、房前屋后,都構成節日的活動空間。過年時,北方地區人們走上街頭,耍社火、扭秧歌,南方地區舉行迎神賽會、巡游繞境等活動。城市化背景下,公共文化建設中需要給市民創造節日的活動空間,基層社區也應該盡量考慮到群眾的節日文化需求。
第三,節日應該具有標志性的象征符號。像清明節的吃青團、掃墓踏青,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這些儀式性的活動和節日文化標志物對于節日的傳承至關重要。春節也一樣,一說到春節我們可能想到餃子、舞龍之類,這些東西是節日當中不可或缺的。
第四,節日傳承最根本的是保持其核心價值觀念。傳統節日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它們不僅勾連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各個層面的社會關系,還串聯起當下與歷史的關聯,例如春節祭祖就是在與祖先的溝通和對話。所以,信仰體系和價值觀念才是節日傳承的核心。
最后,節日的傳承主體應該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近年來,政府主導的辦會模式已經成為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重要方式。但我們主張,節日的傳承主體應該是以社區、群體、個人為主。政府辦會應該重視動員更多本土社區和民眾參與,在活動的設計上也應該更加尊重本土的文化脈絡和群眾情感,建設為更多人群共享的公共文化。
□今年春節期間,各地文旅部門花樣百出,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和民俗相關的。請問你是否觀察到一些?
■現在很多地方出于發展旅游或公共服務的需要,將節日資源化改造利用,這已經成為一種客觀事實和常態化操作。但是,我們主張,在節日遺產化和資源化過程中,要盡量尊重節日文化生態的完整性。這里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非物質方面。前不久,我帶領中國民協委托的“春節習俗的當代傳承與變遷研究”課題組去四川省閬中市進行調查。閬中是中國民協命名的“中國春節文化之鄉”,近年來當地政府下大力氣,集聚社會力量,對春節文化進行打造。在此過程中,閬中古城被當作節日傳承空間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至今,古城里仍生活著幾萬本地人,他們既可以維系日常生活,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商業打造來發展商業化經營和服務,這對于節日傳承的主體創造性和主動性是有利的。此外,我了解到山西平遙古城、江蘇南京等地的春節傳承與保護也都很好。總之,如前面所述,政府主導的節日文化打造,只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的關系,更多地照顧到當地群眾的情感訴求,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崔岱遠:北京的那些傳統民俗
□你覺得年代表著什么?
■中國人的時間觀跟西方人是不一樣的。如果說西方人的時間觀是線性的,認為時光一去不復返,那么中國人的時間觀是循環的。比如說我們看到日出日落是一天,第二天又是日出日落,我們看到月亮陰晴圓缺,一個朔望是一個月。這個月是什么樣子,下個月還是這個樣子。
當你看到小草從大地里萌生,當你看到秋天收獲谷物果實,那么它意味著一年,所以所謂一年就是時光的一次循環。現在真正科學的年的定義,是地球圍著太陽轉一周叫一年,地球不停在旋轉,開始、結束都是人為賦予它的。你不能說它從哪兒開始從哪兒結束,因為它從來沒有停止,開始結束只不過是人的一種感知。中國人感知年其實最早是從春、秋開始感知的:看到大地上小綠芽要出了,這個就叫春;看到谷物收成了,就叫秋。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當你說春秋的時候,你的感覺是歷史,所以說所謂年只不過是人為的時光,這種循環的一個標記罷了,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北京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有一首童謠把過年的民俗都囊括其中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北京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三,從這天就開始過年了。這跟南方是不一樣的,南方有些地方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四。按照一般的說法,因為過去很多的京官,在北京放了假,要回到家鄉,比如到江南,路上要經過一天,所以南方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四,甚至有的地方還是二十五。過去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用現在話說各單位開始放假了。
“二十三,糖瓜粘”,要祭灶,家家戶戶過去都有灶王爺。灶王爺就是貼在廚房里神龕里的一張紙像,有的地兒也有灶王奶奶。想讓灶王爺上天之后替一家人多多美言,就拿糖瓜把他的嘴粘上之后焚了。比較有意思的是,可能一般人不太知道,灶王爺是騎馬上的天,但不是一般的馬,他騎的是灶馬。灶馬雖然叫馬,但與馬一點不沾邊,它就是廚房里的一種昆蟲,比蟈蟈小,比蛐蛐大。但是它的翅膀已經退化了,只會直著往上跳,能跳半人多高,但它落到灶灰上動作很輕,一點痕跡都不留。傳說中的灶王爺騎著灶馬上天,那看來這灶王爺也大不了。
糖瓜其實就是一種麥芽糖,或者叫關東糖。小年的時候是最冷的季節,糖稍微一熱它就化了,所以要用它把灶王爺的嘴給粘上。剩下的就是給小朋友吃了,所有上供的東西,最后全是給人吃的,二十三還比較冷,所以吃起來嘎嘣脆。在江浙滬這一帶,到了二十三也有一種糖,叫南糖,它比北京的麥芽糖要精細得多。比如說它里頭有放芝麻的、松子的、花生的。
過了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階段,“二十四,掃房子”就是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過去掃房子,它有一種特殊的器具,叫雞毛撣子,它上頭是用公雞的尾巴綁扎起來的,用它可以掃去家具、陳設上的浮土。過去老北京專門有一種瓷器,就叫撣瓶,用來插雞毛撣子的。
“二十五,炸豆腐。”豆腐與多福諧音,代表多福。還有是因為過去到了春節的時候,所有商家都關門了,家家戶戶拜年是要吃流水席的,拜年一定要留人在家里吃飯,炸點豆泡,很容易就能做個菜。“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過年就要吃點肉。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代表蒸蒸日上,特別是在過去的北方,饅頭是過去春節時候的主食,蒸一缸饅頭,放在院子里凍著,吃的時候再往鍋一熱,這樣很方便。再有炸丸子,實際上是要用到饅頭的,把饅頭搓碎跟肉餡一和就可以炸丸子了。“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實際就開始拜年了。
拜年根據北京的傳統,是有一個順序的,初一是父親這支的,初二是母親這支的,初三一般就是朋友,這么個順序代表了中國的這種倫理道德,代表遠近親疏的關系。當然這是一種傳統,今天我們未必要遵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