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封面新聞 | 張杰 時間 : 2024-03-01
分享到:
詩歌被公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而現代新詩也發展了逾百年時光,積累了眾多可圈可點的有效經驗和審美范式,成為當代文藝作品中的璀璨明珠。像老狼、李健這樣的音樂人,在閱讀與創作中,也都受到現代新詩的積極影響。
但不得不說,對于大眾讀者來說,相比唐詩宋詞,很多人對新詩容易感到有隔膜,甚至會覺得很多作品晦澀難懂。多讀讀近一百年來受到公認的新詩作品,將會有助于更高效地理解、欣賞、領略優秀漢語新詩的美學世界。
幫助讀者
接觸解讀新詩的門徑
近日,由當代文學資深學者、北大教授洪子誠和海外漢學名家奚密領銜,吳曉東、姜濤和冷霜等著名新詩研究者參與編寫的《百年新詩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修訂新版出版(該詩選曾于2015年推出第一版)。該詩選分為上冊《時間和旗》、下冊《為美而想》,集結了100年來108位華語詩人的作品。編選者在今天類乎“詩三百”的極簡約形式和十幾卷本以至幾十卷本的宏大規模之間,選取一種“適度”篇幅的選本作為補充,是旨在面向詩歌愛好者的普及讀物,同時又為想了解新詩歷史和現狀的讀者提供進一步深入的空間。
為了讓讀者對詩人的生平、創作歷程和藝術特點有所了解,詩選將簡要“導讀”的撰寫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提供可以擴充閱讀的詩集目錄。編選者為這部詩選上下冊以“時間和旗”與“為美而想”定名,體現了他們對新詩與歷史、時代的關聯,以及新詩在藝術構型、探索走向上的某種理解。該詩選的詩人覆蓋面大,作品選得極精煉,由最優秀的編者們撰寫不尋常的詩人簡介,更是幫助讀者接觸解讀新詩的門徑。
上冊名字“時間和旗”取自詩人唐祈上世紀四十年代一部詩集的名字,下冊名字“為美而想”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年詩人駱一禾的詩句。從上冊收入作品的詩人名單可以看到,有魯迅、周作人、胡適、劉半農、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廢名、朱湘、戴望舒、馮至、艾青、卞之琳、何其芳、穆旦、蔡其矯、郭小川、鄭敏、周夢蝶、木心、洛夫、余光中、鄭愁予、楊牧等人的名字。下冊“為美而想”收入作品的詩人包括舒婷、鐘鳴、于堅、王小妮、楊煉、翟永明、歐陽江河、柏樺、顧城、駱一禾、張棗、西川、海子、雷平陽等人。
擔任該書主編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是廣東揭陽人,1961年畢業于北大中文系后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新詩、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出版有《中國當代新詩史》(與劉登翰合著)、《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我的閱讀史》等著作。其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被許多學校當作當代文學史教材。
新詩
處在建立自身“傳統”過程中
所謂“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在洪子誠看來,雖然新詩危機的說法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但新詩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地位很重要,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它確實也是處在探索、建立自身“傳統”的過程中。
當下,寫新詩的群體很壯觀,同時寫古體詩的也大有人在。對于這兩種寫作方向的并存,洪子誠認為,只要是出自自己喜好的選擇,無論是哪種寫作都很好。他還指出,新詩詩人受古體詩影響,甚至自覺從古詩中吸取營養,在意境、語言、意象等方面進行轉化,從新詩發生之始就一直在進行。如“為美而想”中收入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何其芳、廢名、卞之琳、辛笛的作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阮章竟的“新邊塞詩”、沙白的詞和小令的仿制,以致郭小川的“新賦體”,包括中國臺灣的詩人余光中、周夢蝶等都對古體詩有所借鑒。當然,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的新詩寫作,也有不少從古體詩“取法”的實踐,如張棗、柏樺、陳先發,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