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4-04-22
分享到:
周立波在他的故鄉湖南益陽清溪村寫下經典名著《山鄉巨變》,他親身參與了當時農業合作化的過程,實事求是地表現了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給農民帶來的巨大改變,也正因為這種以人民為審美主體的求是精神,《山鄉巨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才具有當代價值。
新時代農業現代化如何通過文學作品表現出來,對作家來說是一種挑戰。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插秧機、采棉機在大平原地區很常見,小型農用機械,農村工業化集約生產,信息化管理等智慧農業,在湖南山地丘陵也開始興起。隨處可見的現代化的住宅、現代化農業構成現代化鄉村面貌,正在形成新的鄉村美學。文學作為主導審美意識形態的主力軍,是沉浸在前現代農業社會的古典鄉村美學中,還是開拓新的審美范式,是今后要面臨的任務和挑戰。
古典主義鄉村美學仍然有強大的現實作用。都市人群對生活的倦怠無處釋放,出于對城市工業化高強度生活節奏和缺少溫度的工業化體系的厭惡,需要尋找精神家園,在肉身無法徹底擺脫城市的束縛的情況下,將鄉村古典美作為一種精神幻象,人們渴望古典農業社會的“世外桃源”,讓疲憊的身心實現短暫的逃離。鄉村旅游以民俗文化、復古的造景,對城市人群進行“精準投喂”。而農民并不喜歡這些假古典,他們向往城市居民的那種便捷實用的工業化復制品。
鄉村精神文化的現實情況與精英社會對農村的想象也有很大的差別。一方面農民渴望擺脫繁重的生產勞動,享受一定程度的文化娛樂。精神文化構建和文化娛樂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性成本,農民需要不斷嘗試各種農業機械化、工業化、信息化,需要從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創造適合于他們自己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是城市精英對農村的不符合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古典想象。認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種,炊煙裊裊”,過著幸福愜意的生活,將臉朝黃土背朝天的重體力勞動場面描繪成一幀幀“美景”。新興消費對農村的古典想象加劇,精神文化發展鴻溝越來越寬。
新時代鄉土文學需要對鄉村文化和審美進行重構。隨著信息化時代城鄉結構的變化,農業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以及消費經濟沖擊,加上新型農民的職業觀變遷,農村正經歷著文化新舊交替的過程。文藝作品如何表現建構新的鄉村文明及其價值體系,鄉村題材文藝批評應根據作品現狀提出文化建設設想。
正視農民真正的需要和農村真正的現實。由作者、批評家、讀者共同建構的現代鄉土文學美學,其審美主體一直是缺席的,鄉土文學的書寫內容始終作為被欣賞的對象,處于“被看”的狀態。建立現代化鄉村文化體系,需要將生活在鄉土的人民作為審美主體,而不是外力強加給他們的觀念。因此,要在精神文明方面重塑具有現代意義的鄉村美學。
(2024年4月22日《湖南日報》卓今)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