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師兒童文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 : 2024-04-25
分享到:
4月20日晚,第五屆蔣風兒童文學獎(理論貢獻獎)獲獎學者學術座談會在武義清水灣會議廳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指導,浙江師范大學、武義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中共武義縣委宣傳部、武義縣“童話武義”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承辦。
會議由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翔宇教授主持。第六屆蔣風兒童文學獎(理論貢獻獎)獲獎學者湯素蘭、理論新秀獎獲得者韓雄飛,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納楊,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王宜清,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湯湯,武義縣童話辦常務副主任王小玲,蘭州大學教授李利芳,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授姚蘇平,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李紅葉,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學斌,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張梅,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李燕,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孫海燕,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周曉波、副教授胡麗娜以及博士生張穎、安爽、任超等嘉賓出席本次座談會。
李利芳表達了對湯素蘭教授的祝賀及未能到場的遺憾。她認為,湯素蘭形成了作家型學者的兒童文學理論風格。首先,湯素蘭具有純正的文學史視野與敏銳的文學動態趨勢意識,以對文學史的熟稔判斷其發展趨勢,始終以敏銳的嗅覺處于文學前沿,這是湯素蘭文學創新的根本原因。其次,湯素蘭展現了以作品說話的理論思維與思想達成,她立足文本本身的研究與闡釋,這是文學理論建設始終不變的初心與正路。此外,湯素蘭還形成了理論表達的讀者意識與詩性風格,她的理論建設是在創作中萌生的,是具體的鮮活的問題,而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她平實曉暢的語言中蘊含著一種詩性的美感。
姚蘇平認為,湯素蘭兒童文學的杰出創作會遮蔽學界對其理論貢獻的探討,所以本次研討會非常有意義。姚蘇平從三個方面肯定了湯素蘭教授的理論價值。其一,湯素蘭早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兒童文學的美學意義、創作主體和接受對象的雙向性、童話的定義及寫作范式,這對當下的兒童文學研究也是有啟發的。其二,湯素蘭在不同的文本形式中關注了女性身份建構和社會認知問題,以湯教授新作《公主與女巫的藝術形象演變——以中外經典童話故事為中心》為例,探討了潛藏在每個女性心靈深處的自我意識和身份建構。其三,湯素蘭始終不渝地為中國兒童文學、湖南兒童文學發聲,用她的文學話語力、文學影響力,參與了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的雙重建構,這在整個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百年史當中,即便不是絕無僅有的,也是寥寥無幾的。
李紅葉認為,這是蔣風兒童文學獎(理論貢獻獎)第一次頒給一位學者型作家或者說作家型學者,因此具有獨特意味。李紅葉首先指出了湯素蘭作家—研究者的雙重身份,這一身份使她跳出當前過于局限的學術研究,切合兒童文學學科鮮明的實踐性特點和兒童教育的現實問題,為學科發展及學科的社會影響力發聲。此外,湯素蘭的理論自覺以及強烈的探索精神和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使得她的創作呈現出一種紛繁多面的美學風貌。最后,李紅葉從湯素蘭對童話詩學的建構展開,她認為從《笨狼的故事》《紅鞋子》到《驢家族》等,湯素蘭在創作上越來越展現出一種從本土走向世界的自信。
孫建江從三十年以前“信誼幼兒文學獎”的一份征稿啟事談起,追溯了《笨狼的故事》的前世今生;從湯素蘭一次名為“兒童文學是否能暢銷”的發言談起,追溯了湯素蘭成為一名超級暢銷書作家的經歷。并進一步指出,暢銷不一定意味著是好作品,但長時間暢銷作品,一定是優秀作品和經典作品。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本質在于人類共同情感的呈現及兒童心理的精準把握。他認為,湯素蘭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受過經典兒童的作品滋養,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
周曉波認為,湯素蘭是一位兩棲型的研究者,正是作家和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使湯素蘭具有更真切、真誠的感受力。通過列舉魯兵、圣野等在兒童文學創作與理論均有所成就的學人,周曉波認為,湯素蘭作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獲得蔣風兒童文學獎(理論貢獻獎)并非是個案,而是和前輩學人一樣,從創作感性出發很好地融通了兩套筆墨。
李學斌歸納了湯素蘭兒童文學理論的六個特色,即理論的平易曉暢、清晰可讀;立足于文學現場,聚焦文學現象,注重作品個案;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統合;強調實證,以數據和事實說話;關注文化生態理論研究,依托創作出版閱讀資源整合;理論研究突出實踐性。他認為,在整體的層面上,湯素蘭為未來兒童文學發展構筑了一個坐標體系和一種實驗方案,她作為作家和學者,以獨特視角和思維方式構建屬于自己的特色鮮明的話語體系,取得了醒目的成果,為新時代中國兒童理論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梅主要對湯素蘭的兒童文學創作進行了評價。她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必須進行經典化的階段。湯素蘭的創作文體、主題是多元化的,且越來越具有本土的標識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性。張梅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湯素蘭作品的藝術指向性。首先是美學風格上的民族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建構了兒童民族文化記憶以及身份建構。其次是內容上的現實批判性,面對自然生態、精神生態的惡化,表現了兒童在現實成長困境當中的一種掙扎、努力與超越。最后是敘事上的奇幻性,這種奇幻更近似于中國的志怪或者是傳奇小說,這使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
李燕主要評述了湯素蘭的“童話論”。她從湯素蘭的童話自序和后記里捕捉到了對童話的詩意描述,就湯素蘭關于童話美學本質的闡釋、童話的功能及童話創作觀展開評析。她著重探討了湯素蘭的童話創作觀,其一是湯素蘭認為所有的童話創作與兒童思維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其二是童話是兒童心靈的游戲,反對童話的成人化;其三是童話一定要講故事。此外,李燕還指出,湯素蘭非常注重童話文體內部的跨媒介的研究,并對童話的禁區、中國童話的尋根等展開解讀。她認為,湯素蘭一直都在尋找著從童話到好的童話,從童話的核心到童話的當代性和民族性的理論思考路徑。
韓雄飛首先對此次獲得蔣風兒童文學獎(理論貢獻獎)的新秀獎表示感謝,她將繼續跟隨前輩的腳步,在兒童文學領域開拓,與大家一起見證兒童文學更加美好的明天。韓雄飛就湯素蘭的“兒童文學力”展開了討論,她認為,湯素蘭的兒童文學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熔煉了生活的喜樂悲歡,溫暖地向世界輸入愛的能力;將善良、幽默、純真、孤獨、堅韌與勇氣相互攪拌,繪作出一幅磅礴瑰麗的童年地圖的能力;繼承了五四文學傳統,在新時代的今天向世界展現中國精神,中國美學、中國童年的一種文化的傳播力。
孫海燕主要對湯素蘭的《我與童話一見鐘情——湯素蘭童話論集》展開評述。孫海燕認為,湯素蘭的童話研究不是停留在故事感知層面,而是對童話的藝術進行分析、感知,欣賞童話藝術的精妙之處。此外,她就《巫婆為什么一定得死》一文探討了童話中的懲罰書寫及暗黑童話。孫海燕借用克里斯蒂娃的“卑賤”概念指出,兒童文學的限度是卑賤。邊界被挑戰,個人的主體性就會被破壞。最后,孫海燕認為,湯素蘭的學術研究和理論資源影響了作品表達,創作實踐又反哺了其理論生長。
胡麗娜認為,當前對湯素蘭作家型的學者或學者型的作家這一獨特身份存在意義的探討,本身就是我們對兒童文學的一種豐富性的想象。接下來,胡麗娜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湯素蘭提出的“有根的故事”中“根”的價值和意義。首先是湯素蘭在中西對話、古代和現代的對話中探尋經典的生成。其次是現實的關懷,即童年的守護甚至是捍衛,尤其體現在以湖南作為地域特色、具有深度和厚度的挖掘上,湯素蘭的創作是自我的童年與人生閱歷相結合的,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可貴的根。最后是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即現場參與,包括兒童文學的閱讀推廣、創作出版等。
張穎以湯素蘭的《公主與女巫的藝術形象演變——以中外經典童話故事為中心》為例,首先探討了湯素蘭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即為誰研究、為誰發聲的問題,她認為,湯素蘭的創作與研究體現了“以邊緣來顛覆中心”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立場。其二,張穎探討了湯素蘭的學術研究方法,她認為,湯素蘭研究方法的運用貼合其關照對象,而非理論和方法的分離。其三,她認為湯素蘭的文學批評語言富有詩意和靈性,是極清淺而又極深刻的。兒童文學創作和兒童文學批評研究都應當如此。
安爽論述了湯素蘭的《新媒體時代——中國兒童文學發展趨勢研究》的學術意義。她認為,湯素蘭對新媒體時代兒童文學的內涵等進行了精準界定;綜合運用兒童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構建了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在實證研究方面展現出了扎實的調查和分析能力;在思想深度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她結合書中的“中國兒童文學的國際化”問題提出了思考。她認為,要警惕類型化寫作與娛樂至上,分享中國土地上的貼近兒童心靈的“有根的故事”;要警惕中國兒童文學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兒童文學交流時的“自我矮化”。為世界上的孩子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給他們關于生活的愛、勇氣與力量。
任超認為,湯素蘭的《新媒體時代——中國兒童文學發展趨勢研究》對于深入探索、把握新媒體時代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他從“兒童文學與媒體的相關研究較薄弱”的現狀出發,指出研究者要勇敢涉足較冷門但富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任超認為,新媒介的功能場域革新了中國兒童文學的表達形式,推動了作家與兒童之間關系的重構。在面對新媒體時代數據爆炸的背景下,他進一步指出,在出版層面,應該處理好文學與商業、商業與藝術等的關系。在創作層面,要講好中國故事,貼近當代兒童心靈,表達獨特的生命體驗,真正守護好兒童的童年,讓文學的力量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在座談會結束之際,湯素蘭首先感謝了蔣風老師、韋葦老師以及浙江師范大學對她的培養,其次感謝了與會學者們的鼓勵和肯定。她表示,從求學到創作,人生一切的偶然最終變成了一種必然。感謝兒童文學,感謝童話,生活本身是個童話。她將繼續深耕在兒童文學領域,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