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與實踐》 | 張宏森 時間 : 2024-05-24
分享到:
新時代生態文學要服務“國之大者”
張宏森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偉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生力量,生態文學是生態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由來已久且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和擴充的文學類型,同時,也提供了觀察理解世界、自然的新方式。《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沙鄉年鑒》《夏季走過山間》等“自然美文四部曲”,揭示了工業革命時代的生態危機,曾引發文學界和社會其它各界廣泛關注。在我國,隨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環境保護等重要議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生態文學成為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學門類,并于新時代以來逐漸形成“現象級”文學景觀。繁榮發展新時代生態文學,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際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到明清士人文理哲思,都致力于書寫人與萬物的關系。魏晉起始,垂傳至今的山水田園詩,則是專門的生態文學流派。在中國文學薪火相傳的絢爛圖景中,最為璀璨的經典佳作,都從自然世界吸納光華,體現中華民族對生存環境的倫理思考和同生共榮的深刻認識。“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寶貴傳統充沛滋養著現當代文學,在新時代的歷史語境中擁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綠色成為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也是新時代文學創作、出版和評論、研究的重大課題。我們所提倡的生態文學,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反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念和綠色發展成就的文學。它要胸懷“國之大者”,發揮文學獨特作用,具有充盈鮮活的時代話語,凸顯現實的指向意義,承擔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使命。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為表現主題,以催生生態文學經典為創作旨歸,其價值和意義也必將從文學浸潤影響到更廣大深邃的天地。
為強化對生態文學工作的統籌指導,更好地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到新時代生態文學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2023年5月19日,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協共同發布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傳播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講好生態環境保護感人故事、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4個方面明確了新時代生態文學創作方向,并從6個方面提出了發展新時代生態文學的具體舉措。《意見》強調新時代的生態文學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偉大實踐,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繁榮生態文學,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夯實思想基礎、凝聚奮進力量。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波瀾壯闊地展開,為廣大作家提供了豐富素材和豐沛靈感,新時代生態文學創作和傳播大有可為。中國作協和生態環境部深化合作,連續多年共同舉辦文學活動、文學論壇,開展“大地文心”主題征文,組織作家走進山西、遼寧、山東、重慶、四川、云南、青海等地采訪,見證記錄各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的非凡成就和生動事跡。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協已先后聯合青海、遼寧、內蒙古主辦三屆中國生態文學論壇,推介生態文學好書;各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作家協會加強統籌謀劃,把生態文學發展納入日常工作,為生態文學研究與創作走深走實提供支撐和保障;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各類文學活動明顯增多,廣泛帶動作家、評論家、期刊雜志以及圖書出版等各方文學力量走進生態文明建設現場,百花齊放,佳作頻出,形成文學創作的良好生態。
立足新時代生態文明,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國之大者”,推出更多飽含生態文明意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具有鮮明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學作品,成為文學和生態環保領域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新時代文學當從以下幾方面發力,服務“國之大者”。
一是深刻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偉力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升華和實踐結晶。這一思想以科學的理論范疇、嚴密的邏輯架構、深邃的歷史視野,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重大原則、目標任務、建設路徑等進行了全面謀劃,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執政理念、責任擔當,為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提供了根本指引。
新時代生態文學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廣大文學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一重要思想,積極承擔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新使命,厚植青山綠水情懷,用文學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沉的理性力量,以手中之筆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作為新實踐新探索。
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外延,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和國家治理的高度,為新時代生態文學開辟了更為宏闊的格局,也為生態文學的表現領域,提供了明確指引。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以生態文學創作成果助力新質生產力向全社會傳播。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做人民的學生”,將優秀成果奉獻人民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的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奮斗的目標。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構建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價值體系。在此背景下,新時代生態文學圍繞人民至上的價值定位、緊緊依靠人民的價值要求、不斷造福人民的價值追求,回應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所想所盼,謳歌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所做所為,生動展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虛心向人民學習”,“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新時代生態文學以“文藝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不僅描畫江山壯麗,更歌頌人民豪邁,將人民作為表現主體,為人民的生動形象塑像、為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立傳,以文學的方式深入人民中去,尋找生態文學的源頭活水和未來航向,用美的眼光、美的標準寫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生態文學精品力作。文學天然具有凝聚共識、傳遞光明和力量的勢能,可以感召人、凝聚人、鼓舞人,中國作協動員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生態文明宣傳,爭當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知名作家受聘擔任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為生態環保工作建言獻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閱讀、創作、闡釋、傳播生態文學的熱情,發揮文學力量促進美麗中國建設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讓踐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三是大力推動生態文學成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2023年8月,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公布,新時代文學迎來新的豐收,也是新時代生態文學成果的重要展示。多部獲獎作品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寫當地滄桑變化,也寫三代建設者辛勤耕耘、鞠躬盡瘁的日日夜夜,表達了人、動物與自然界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客觀規律與哲學觀念;喬葉的《寶水》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在“常”與“變”的平衡中詩意書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鄉親富起來家鄉美起來的典型;劉亮程的《本巴》展現草原游牧生活壯闊圖景,用自然的視角、哲理的思考去追尋人類命運。這些體現時代高度的長篇小說,洋溢著生態關懷、文學理想,構筑起生態文學新的風貌和景觀。近兩年來,中國作協推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重要舉措。入選作品中涌現出關仁山《白洋淀上》等多部生態文學力作。生態、文學兩者雙向互動、水乳交融,打開作家書寫嶄新空間,生態文學已成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作協將打造更多生態文學創作和展示平臺,為不同題材、不同風格、面向不同受眾的生態文學寫作者提供更多機會,從創作評論、編輯出版、宣傳推廣、成果轉化、對外譯介等多方面統籌協調,對生態文學提供有力支持。中國文學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文學生產全鏈條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不斷更新迭代的媒介環境,同樣深刻影響新時代文學生產。中國作協調動各方力量形成聯動機制,持續鞏固和營造有利于生態文學發展的良好環境。2024年1月,中國作協主辦的《人民文學》雜志聯手“與輝同行”直播間,銷售2024年全年《人民文學》近198萬冊,顯示出新時代文學廣泛的讀者接受度,其中31~35歲讀者占比最大,充分說明年輕讀者對文學的熱愛。《人民文學》每年兩期生態文學專刊,推動生態文學更活躍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讓更多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佳作脫穎而出。
四是在守正創新中激活生態文學的時代價值,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積淀豐厚、博大精深,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生態文學提供了堅實文化支撐和理論滋養,并用生態文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生態文學肩負著雙重任務,更要做到守正創新。守正,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生態與文明辯證統一;創新,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腳踏實地的生態文學探索,為新時代生態文學創作和理論建設貢獻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指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推出一批生態文學精品力作,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生態文學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全國文學界特別是生態文學作家深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為創作增添了動力。
今日之中國,萬類繁盛,生機盎然。新時代生態文學,天遼地闊,根深葉茂。新時代文學服務“國之大者”,廣大作家積極回應時代呼喚,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創造,提升作品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創作出眾多扎根祖國大地、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引起廣泛思想共鳴的優秀作品,其中生態文學作品以卓有成效的開拓,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新范式,成為世界文學百花園中的亮麗風景。
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為生態文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文學的根應深深扎向人民和土地,廣大作家心系民族復興偉業,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自覺將文學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局中去思考,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廣大作家奮力書寫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史詩性創造,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中汲取靈感和養分,將人民群眾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場景、奮斗實踐更加全面、立體、深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篇章,用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獻上深情禮贊。廣大作家堅持守正創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胸懷創造經典的抱負、勇攀高峰的自信,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厚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人文情懷,熱忱描繪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生態文學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學類型,廣大作家以“泰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細流,所以成大也”的胸懷,去關注和學習當下新的理論,深入生態文明建設一線,積累鮮活真實的素材。新時代生態文學充分吸收世界生態文學的最新成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視野大格局,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向世界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中國經驗,為全人類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路徑。
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新時代生態文學將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使命感,積極服務“國之大者”,構建生態文學話語體系、表現形式、精神脈絡、風格特色,綻放出無窮生機與無限光彩。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