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 施晨露 時間 : 2024-10-21
分享到:
“猶記得十年前總書記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王)安憶、葉辛都去北京出席了會議。回來后,大家聚在這里學習領會會議精神。”10月18日,上海文學界“學習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座談會”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回想起10年前的情景,上海作協副主席、作家孫甘露記憶猶新。
十年來,上海老中青三代文學工作者與時代、與人民同行,積累了沉甸甸的成果。長篇小說方面,金宇澄的《繁花》和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分獲第九屆和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摘下“五個一工程獎”。中篇小說和理論評論方面,滕肖瀾《美麗的日子》、張新穎《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回響——<活著>、 <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的不同部分的對話》、程德培《誰也管不住說話這張嘴》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和文學理論批評獎;小白《封鎖》、陳思和《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和文學理論評論獎;郜元寶《編年史和全景圖——細讀〈平凡的世界〉》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兒童文學方面,蕭萍《沐陽上學記·我就是喜歡唱反調》和殷健靈《愛——外婆和我》獲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小說獎、散文獎;張秋生《小巴掌童話詩·恐龍媽媽孵蛋》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幼兒文學獎。今年,馬伯庸《大醫》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長篇小說獎。上海作家實現了中國作協四大全國性文學獎項的“大滿貫”。
“這部作品算是我為加入上海作協提交的一份‘作業’。”馬伯庸笑道。“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引用清代文學家趙翼的‘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這兩句詩對當下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示。”馬伯庸說,“無論是寫科幻作品還是歷史作品,實際上寫的都是當下。只有吃透時代的精神,才能寫出讓當代讀者有共鳴的作品。”
學習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后,馬伯庸一直很關注當代人的精神在哪里的問題。以上海華山醫院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大醫》正是這種思考落于筆下的具體呈現,“我能做的是將上海在近代史中的獨特地位,在中國命運轉折時期的特別貢獻凸顯出來。”
無獨有偶,程小瑩剛完成的一部長篇非虛構作品,講述的是仁濟醫院的180年歷史,交織著上海這座城市一步步的變化發展。“寫作是作家與生活、與時代之間的一種互為認知的過程。每一次寫作,是作家與生活,與時代,與人民完成的共同的精神譜系。這是我對文學創作‘人民性’的理解。”程小瑩說。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后,上海作協開始推進建立現實題材創作基地,目前已有五大現實題材創作基地,同時與新疆、福建、西藏等部分地區“結隊”,擴大寫作面。“自從作協與市交通委共建第一個現實主義創作基地以來,我參與了交通委所有重大創作項目,像公交行業的改革歷程——非虛構《小揚州,到上海》;上海出租車行業的改革故事——非虛構《故事從那時候開始》;上海水上交通的歷史演變——《船與碼頭:黃浦江的故事》;也被委托采寫上海援疆干部的先進事跡——非虛構《我到新疆去》,對作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平臺。”
讓孫甘露印象深刻的則是“紅色起點”“紅色足跡”主題創作項目,“通過這兩個主題創作,上海作協老中青三代作家凝心聚力,顯示出創作的活力和力量。”“紅色起點”已出版兩季,第一季6部作品均實現多次重印,有的作品還被改編為舞臺作品。
在兩季“紅色起點”及短篇故事“紅色足跡”主題創作中,網絡作家也成為主力之一。“網文大神”寫紅色紀實文學,體現了創作的韌性和跨越能力,在紅色題材的處理中,做到守正出新。
上海是中國網絡文學發祥地,2014年,上海網絡作協成立,是全國最早成立網絡作協的省市之一,上海還在全國率先建立網絡作家職稱評定制度,率先建立簽約網絡作家制度。
“十年來,作為網絡文學的讀者和創作者,我親身感受到網絡文學正在往主流化和精品化的方向發展,不但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成為文化出海的主力軍,成為新時代文學的一抹亮色。”80后網文作家匪迦說,十年前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總書記對網絡文藝文學的全面論斷,為網絡文學發展開辟全新的局面。網絡作家越來越有歸屬感,各類針對網絡文學的獎項和扶持也逐年增長,比如上海發起的‘天馬文學獎’就被譽為‘網文界的茅獎’。“我書寫航天人、航空人、科學家、學生和創業者們在高科技領域奮斗和創業的故事,反映我國工業和高科技領域在新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從工業和經濟的角度,豐富和完善上海作為我國重要工業和高科技發展高地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
上海的形象是立體而豐富的,這也是90后青年作家三三的體悟。“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創造文化。”三三說,總書記在講話里講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我從小就對人非常感興趣,寫作就是為了抵達他者,抵達真正的人。我外公是滬東造船廠的工人,還記得小時候他向我講述看新船下水時的心情,我也想去了解出海與海洋,正在申請入駐港口的項目。”
從與父親管新生合著的工人題材長篇小說《百年海上》到原創話劇《暖·光》,再到原創現代淮劇《大洪流》、人文新淮劇《半紙春光》等,青年劇作家管燕草說,講好上海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文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生活在上海這座城市的寫作者,非常幸運。中華幾千年的偉大文明,近現代一百幾十年獨特的文化生態,改革開放數十年勇做領頭羊的先鋒精神,都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上海作協原副主席孫颙的歷史文化隨筆《長河千帆過》出版,正值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之際,“這本書受到了讀者的關注和歡迎,我也嘗到了認真書寫中華文化的甜。”在寫作《長河千帆過》收尾時,孫颙開始對中國近現代轉型期的歷史發生濃厚興趣,進而聚焦到上海近現代歷史上,由此開始一部新的長篇小說創作。他感慨,“上海題材,是我們寫之不盡的廣闊天地。”
“‘兩個結合’在文學中的反映,上海‘五大中心’建設和新時代城市發展,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下一個十年,在這些重點題材的創作上,我們要進一步樹立精品意識。”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馬文運說,今年是上海落實“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三年行動方案”的第一年,文學工作要融入全市大局,更要積極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進程,不斷探索有上海城市發展特點和文化資源優勢的創作機制,推動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和轉化,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當代文學創作高地和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推動上海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前行,創造上海文學新的輝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