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張鵬禹 張曉雪 時間 : 2024-10-31
分享到:
“文明互鑒視域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舉辦——
文學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生成、發展與演進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世界文學互動的歷史。近日,由浙江大學文學院、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承辦的“文明互鑒視域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24學術年會在浙江杭州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浙江大學教授吳秀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勇、四川大學教授金惠敏、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朱國華等來自全國各地的120余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文明交流互鑒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國際影響力等話題。
融入世界文學潮流
研討會上,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洪治綱開門見山地指出,對他者的尊重、與他者的交流和碰撞,是自我得以確認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以文明交流互鑒為視域進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能發現中國現當代文學與他者的積極互動,看到中國文學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有助于增進我們對世界文學的認識。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王翠艷、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吳丹鴻和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高明聚焦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俄蘇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密切聯系,討論后者對前者的引進與接受。吳丹鴻以俄國詩人勃洛克寫于十月革命后的長詩《十二個》在20世紀20年代初傳入中國后的影響為例,梳理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十二個》的譯介和仿寫對中國革命詩歌創作的影響,借此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來文學經典的接受和構建。王翠艷聚焦北平左翼文學運動的發生,分別從蘇聯文學的影響、共產國際和留學生的作用、文學資源的轉變以及知識分子自身等角度,分析蘇聯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明以豐富的史料細節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延安戲劇運動時期,延安文藝團體魯藝將俄蘇文藝作為重要借鑒對象,致力于在機構、教育、演出等方面實現正規化和專業化的歷史經驗。
以文化界重要人物為例,探討其對世界文明的吸收與借鑒,對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和演進意義重大。錢玄同作為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字學家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早年曾留學日本。湖州師范學院教授余連祥的報告圍繞“錢玄同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張與留學日本所積累的思想資源”展開,以日記等史料為主,梳理了錢玄同在日留學期間的文化活動及在此影響下的文化主張,強調了錢玄同的早期思想是在中外文明碰撞的背景下形成的。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曾與人合辦《太白》《芒種》等刊,并在抗日戰爭爆發后為《申報》《立報》《社會日報》采寫戰地新聞,著有《采訪外記》《采訪新記》《我與我的世界》等。寧波大學教授南志剛的報告《浙東史學與西方史學互鑒之于中國現代傳記發生學的意義——以曹聚仁自傳為例》以曹聚仁自傳為切入點,探討中西文化對傳記這一題材發展、演變的影響,并對浙東史學與西方史學的互鑒展開深入分析。
更新再造本土文化
圍繞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及作品如何兼收并蓄的話題,與會者各抒己見。中國政法大學教師徐文貴在題為《王國維接受“美學”的德國進路及其日本影響》的報告中,討論了王國維在中國近代史上引進及推廣德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性,以及其研究方法和現代意識對中國現代學術的影響。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提出“境界說”,作為文藝作品的創作原則和批評標準,對中國文化與西方哲學美學融合產生了深遠影響。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同濟大學教授錢虹以晚清外交官陳季同的譯著《中國故事集》和長篇小說《黃衫客傳奇》、獨幕輕喜劇《英勇的愛》為對象,論述陳季同的翻譯和敘事文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闡發其對現代書寫的意義。《英勇的愛》分為九場,無論是人物和場景的設置,還是劇情與結局的反轉,都吸收了法國莫里哀幽默風趣、悲欣交集的喜劇風格。
“新感覺派”發源于20世紀20年代初的日本,強調將感性認識論作為把握事物本質的方法,以想象建構現實并利用新奇的辭藻表達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動。劉吶鷗于1928年創辦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高世蒙的報告《在唯物史觀與審美先鋒之間——論劉吶鷗及周邊文友對弗里契文藝理論的譯介與接受》認為,在20世紀30年代唯物史觀熱的影響下,蘇聯文藝學家弗里契借由印象派的繪畫風格、現代肖像畫的主觀化傾向以及從人體到機械的藝術表現,對劉吶鷗等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跨媒介的影響。以劉吶鷗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對弗里契文藝理論的接受,恰恰形塑和凸顯了審美先鋒的傾向。
談及文明互鑒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觀念嬗變的影響,河北師范大學教師王麗聚焦于1919至1949年間的中國喜劇觀念及其與西方喜劇觀念的交匯,分析了熊佛西對亞里士多德喜劇觀念的批判和解讀以及多位學者在劇本創作、劇評、劇論和翻譯上的貢獻,展示了喜劇觀念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杭州師范大學教授郭洪雷的報告《文明互鑒視域下的作家閱讀史研究》則從個案切入,研究文本之間的互文性現象。比如,汪曾祺的小說《復仇》拼貼了日本作家菊池寬小說的元素,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則在細節處化用了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
漢語寫作影響擴大
在世界各國的華文文學創作中,馬來西亞有超百位作家用漢語寫作,在海外華文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馬來西亞華文作家黎紫書的長篇小說《流俗地》描繪馬來西亞怡保小城里的眾生百態,再次引發中國讀者和學界對東南亞華文文學的關注。浙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員金進的報告《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建構研究》,圍繞中國文學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展開討論,詳細探討了從晚清到現代,中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社區中被吸收、發展的過程,深描東南亞華文文學發展與現狀。“華文文學作為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溝通橋梁,有在地性、世界性、民族性。”溫州大學教授孫良好說,在他看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承載著海內外漢語寫作者重建共識的期待。
著眼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現狀與困境,積極探索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影響力的新路徑,是與會嘉賓關注的又一話題。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朱文斌的報告《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傳播與影響》,認為茅獎獲獎作品的海外傳播有待加強。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何瑛以余秋雨的散文為案例,認為“文化”是余秋雨散文的中心,其中鮮明的中華文化標識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海外具有啟發意義。
近年來,科幻文學成為中國文化“出海”新名片。《中國科幻海外傳播報告(2018—2023年)》提到,“中國科幻作品海外搜索熱度和相關主流媒體報道數量均呈逐年上升趨勢。”繼《三體》之后,劉慈欣的《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陸續走向海外,中國科幻作家陳楸帆等人的作品也逐漸被海外科幻迷所知。與會青年學者結合前沿研究方法,圍繞科幻文學的審美特質等話題展開討論。西南大學教師李國棟以《陳楸帆〈荒潮〉中的賽博格書寫與主體性反思》為題,結合概念史,首先對“賽博格”起源發展以及可延伸的四種類型進行介紹,接著從失控風險、義體交易、技術污染等方面分析《荒潮》,認為該小說的賽博格想象蘊含深刻的主體性反思。
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奇佳在大會總結中提到,人文學者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如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問題。以文明交流互鑒為視點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的學術話題,體現了學科發展的新方向。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