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王泓燁 時間 : 2024-11-25
分享到:
AI技術會讓文學掀起何種波瀾
——第七屆“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論壇”觀察
近年來,從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hatGPT到文生視頻模型Sora,人工智能(AI)技術席卷全球,在日常生活、智能辦公、醫療健康等領域為人類帶來了便利。但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人們的反應不盡相同,歡呼者有之,悲觀者有之,觀望者有之。對文學來說,AI技術到底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論壇”上,50余位專家、學者、作家等圍繞“AI技術和文學的現實走向”這一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本次論壇由江蘇省作協和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發來書面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彥,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鄭焱,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出席論壇。
面對AI:“如何夯實文學的品質”依舊是問題關鍵
盡管人工智能表現得十分強大,但在不少人看來,有一種功能是它所難以抵達的,那便是人類的情感能力。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能讓不同的人找到情感共鳴,皆因創作者投入了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是文藝作品打動人心的內核。
陳彥認為,科技與傳媒技術日新月異,文學生態相應產生了新的格局,尤其在AI技術的影響與沖擊下,文學的現實走向也變得難以言明。但有一點清晰可辨,即談論這一話題的關鍵依舊是“如何夯實文學的品質”:“一方面,在如今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語境下,文學需要巧妙地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另一方面,要借助新技術、新媒介所帶來的強大助力,重新喚起文學深入挖掘現實、細膩刻畫人性的強大力量。”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社會如何變遷,文學的意義始終重要。這意味著文學家必須保持住對生命經驗的獨特思考,這是文學及人學的根本優勢所在。
面對AI這類新型智能技術,畢飛宇認為,“智慧之外,我們人類還有情緒,還有感受。當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的時候,人的整體性和全面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只要人是完整而全面的,任何東西、任何科學技術都不可能替代。
作家東西呼吁,寫作者要有自信。AI技術目前還需要人的指令,盡管它能夠幫助寫作者快速創作,卻不能直接面對現實發言,無法解決人的心靈、情感問題。而這些正是人類的優勢。“在能提供所有答案的今天,提問比答案更重要。”他提醒大家面對AI技術,應警惕的是AI擬人化和人的AI化。
“我愿意愛人,愿意吃手工水餃,愿意打客服電話時轉人工。”作家喬葉表示,人是愿意親近人而非機器的,AI技術的缺點恰恰在于它太過于標準,缺少了人類充滿彈性的情感,缺乏人類生機勃勃的、來自血肉之軀的不完美。
作家張楚的看法同樣如此,他說,作家通過作品傳遞人文精神,引發讀者反思。但AI并不會理會碳基生命的復雜和吊詭,AI寫作可能缺乏真正的情感力度和獨特的創造力。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則用《水滸傳》里“雪正下得緊”等例子,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特有的感覺和創造力不能完全被機器所掌握。
在作家孫頻心目中,最好的文字是具有無法復制的獨特調性的文字,這種調性的形成,來源于花草樹木、人生百態、煙火飲食的滋養,飽含真誠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這些是機器無法也不可能擁有的。“相比于對AI取代作家感到恐慌,思考自己的文學理想才是每一個作家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
反思技術:AI寫作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何為人工智能?它的本質是什么?論壇上,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戴新宇向與會者介紹了人工智能核心理念和發展態勢。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的本質是跟外部世界做交互,“在交互過程中有感知能力、認知決策能力、行動能力”。通過模仿人類的這些能力,人工智能不斷提升計算與理解水平,從而生成強大的語言智能,這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它能使AI模型理解上下文,實現內容擴展和潤色,為人類提供技術型寫作支持。但就當下的技術層面來講,AI模型仍面臨許多挑戰,涉及算法水平、個人隱私、倫理規范等,在短期內,人工智能仍只是人類的輔助工具。
“AI是有自己的知識盲區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做的一個測試說明了這一點,她讓學生提問ChatGPT“AI技術與文學的現實走向”,可結果是“答了就好像沒有答一樣”,這證明AI技術當下仍具有諸多不足。但張莉提醒大家不要過度樂觀,因為“AI技術讓我們和這個世界真實的界限感在消失”,這促使我們對許多問題的理解都將發生變化。因此,人類需要AI,它的強大可以讓我們清晰地反觀人類與世界的界限。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以陳楸帆和王元的兩個小說實踐樣本為例,認為AI技術目前或許還未完善,但它的成就已經引發了眾多焦慮與恐懼。未來,AI技術可能不僅僅停在輔助層面,或許還會改變人類。當科幻文學所描繪的賽博空間有一天真正實現,人類準備好了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AI技術推動了文學作品向多模態形式轉變,讓全民寫作成為可能,拓展了風格與題材。在他看來,并不存在AI寫作會取代傳統寫作的問題,因為AI技術影響更多的是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類型文學,傳統文學所面臨的危機只是不同類型的文藝之間比重的升降起伏。他設想未來會存在一種并行不悖、和諧共生的文學生態,AI技術會成為文學的助力,直到有一天它不再僅限于技術。
事實上,AI在理性、標準和科學運算等方面表現出遠超人類的能力,因此在評論家黃發有、賀仲明、曾攀、季進等人看來,相比于文學創作,AI技術對文學評論的沖擊或許更大,更猛烈。在AI的幫助下,論文寫作者能快速實現提取文本摘要、資源信息整合、論文文本生成等,完成一篇標準且有思考的論文。這些都對文學研究與規范構成了挑戰,也在磨損學術界的創造力。對此,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暉認為,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相關評價標準,包括版權法規,來確保AI和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之間的健康互動和發展。
積極應對:駕馭AI的主動方在于“人”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曾判斷,AI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因為它缺乏人類理解、感受與創造的能力。從這一點來說,人類始終對人工智能占據主導性。
在作家孫甘露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水平取決于人類所處的階段,取決于人類如何去運用它。人類塑造了人工智能,但人們對AI作品的興趣,或許不在于它的生長速度、寫作能力,而是在于創作之外的問題,它們指向的更關乎人類的疑問,“包括小說的敘事、研究與發展史”。盡管個體的生命有限,但人類始終是實現從0到1的主體,人工智能等機器處理的則是1以后的部分,它無法處理一個沒有的東西。
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認為,“AI的奇點還沒有到來”,人類大可不必過于焦慮與恐慌。他所講的“奇點”就是指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與創造性,而這恰恰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而有別于機器的極為重要的一點。AI在數據處理方面的確強大,但它沒有思想,沒有道德理性,也就無法創造現實,這也可能是AI永遠不可能打敗人類的原因。
作家李洱對人工智能能否表達個人經驗與歷史經驗表示懷疑。他認為,我們讀文學作品,看的是作者與這個時代的關系,看的是這個作家如何表達個人經驗。AI不具備這種生命經驗,它所創作的只是毫無生氣的描繪性文字,與自然,與時代,與個人毫無聯系。因此,“勇敢地去應對吧”,哪怕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傳統的寫作者”。
與會者還注意到AI技術對人類的影響不僅僅是技術層面,還在思維層面。評論家梁鴻鷹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讓文學“居安思危”,這是好事,寫作者們必須向AI學習。但在人機互動的創作模式當中,使用者應注意不被人工智能寫作的模式化語言所同化,要突出創作者的主導性,創作出的作品也是為了符合人類的審美,而不是要符合機器的審美。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曉進談到,AI技術之于文學創作至多只是輔助工具,永遠不能替代作家獨創。也許AI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最廣泛地借鑒、模仿、綜合,但創造的作品少有生機和主體性。它能夠幫助人類拓展創作的可能性,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作家的創作。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張學昕、王春林、黃德海,他們認為,面對AI技術的發展,人類應始終保持自主性。AI的創作能力依賴于作家高質量的思維引導和提示,最后還是回到人的主體。作家惟有保持個性化,才有希望在與AI的競爭中取得勝利。
雷平陽、石一楓、韓春燕、張堂會、韓松剛等則對“AI技術和文學的現實走向”給出了另一種思考,他們表示,人工智能在不斷發展中必然會走向強大,當下它的不足與缺陷也會得以解決,到那時,如今所說的“人類獨特的情感”是否還會“獨特”將會成為疑問。未來是不可預知的,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積極解決可能遇到的負面影響,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出席研討會的還有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鐘山》主編賈夢瑋,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敏,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楊發孟,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高民,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曉等。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