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 劉友賓 時間 : 2024-12-10
分享到:
近期,生態文學創作活力迸發。
10月12日,在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舉辦的“潮間帶生態文學周”活動上,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環境報社聯合發布《2023年度中國生態文學發展報告》,以開闊視野掃描了2023年度生態文學活動,并按照生態詩歌、生態散文、生態小說、生態報告文學、生態批評等體裁概覽了重要代表作。
10月22日至25日,阿來、馬麗華、范穩等國內藏地文學代表性作家齊聚四川稻城,共同探討生態文學的諸多話題。
10月26日,湖南作家肖輝躍的散文《醒來的河流》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醒來的河流》是一部生態文學作品,在業界素有“三湘女鳥人”之稱的肖輝躍,憑借深厚的鳥類學知識、獨特的文學視角,以及敏銳的生態意識,勾勒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生態畫卷。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并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文學的參與,也必將極大地激發創作靈感,為作家施展文學才華提供廣闊舞臺。
經典之作開啟環保浪潮
在世界環境保護歷史上,生態文學發揮了獨特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技術進步、物質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發展困境,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索。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國家相繼發生多起環境公害事件。上世紀60年代,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驚訝地發現:“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已沒有鳥兒飛來報春;清晨早起,原來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美妙歌聲,而現在卻只是異常寂靜。”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促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標志著人類現代生態意識的覺醒,引發了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浪潮。
《寂靜的春天》是生態環境保護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與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美國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并被稱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史上的經典作品。
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重在“求真”,揭開了人類發明DDT(又叫滴滴涕,化學名為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化學制品的環境危害,警告人類“控制自然”這個觀點的虛妄和危害。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至美的書,在許多西方人追求香車寶馬、燈紅酒綠的生活時,梭羅主動告別奢侈與舒適,獨自走進他的“詩和遠方”——美國馬薩諸塞州瓦爾登湖畔,過著簡樸的生活,享受自然的寧靜,獲得心靈的升華。
作為“生態倫理之父”,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重在“向善”,告訴人們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和諧、穩定、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只有充滿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之情,學會像山一樣思考,才能懂得群山和河流的“講演”。
這三本書對現代環保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們用閃爍的文學之光,燭照人類前行的路,體現了作家的使命擔當,成為生態文學的代表性著作。
美麗中國激發創作靈感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滋養了中國文學的自然神韻。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關于自然的描寫,充滿勃勃生機。唐詩宋詞也充滿了對自然的發現和贊嘆。以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寄情山水,他們的許多作品都體現了東方特色的自然審美觀。
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接續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文學是時代的鏡子,中國生態環境的滄桑變化必然在文學中得到體現。
2023年5月,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生態文學的四個創作方向:一是傳播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二是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三是講好生態環境保護感人故事;四是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指導意見》還提出六條具體舉措:一是深化推廣作品征集和作家采風活動;二是加強交流研討和理論研究;三是探索建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四是建立生態文學鼓勵機制;五是促進生態文學作品創造性轉化;六是拓展生態文學傳播途徑。
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家協會不僅聯合組織了“大地文心”生態文學采風行、中國生態文學論壇、生態文學征文等活動,還出版優秀作品集、發布公眾喜愛的生態文學圖書、設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聘請知名作家擔任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為生態環保工作建言獻策。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系統性安排部署。《意見》提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推出一批生態文學精品力作,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這標志著我國生態文學迎來大好歷史機遇。文學和環保相向而行,為美麗中國建設攜手共進。
近年來,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紛紛支持生態文學發展。早在2019年,《人民文學》雜志就與湖北省利川市聯合舉辦過生態文學筆會,并推出《生態文學·水杉樹》增刊;自2011年起,海峽兩岸生態文學研討會舉辦,今年已是第12屆;2022年9月30日,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成立大會召開,這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學分會;2024年年初,魯迅文學院和湖南省作協聯合開辦“生態文學創作”專題培訓班;首屆“美麗寧夏”全國生態散文創作大賽征文活動于5月全面啟動;山西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專業委員會在6月3日成立;“2024內蒙古生態文學周暨生態文學名家錫林郭勒行”主題實踐活動于8月10日啟動;促進四川新時代生態文學發展座談會于9月14日召開;“走進綠色常州 書寫生態之美”2024年常州市生態文學創作采風暨研討活動近日圓滿落幕……我國生態文學方興未艾,呈現喜人的發展態勢。
生態文學創新審美體驗
“在這片凈土之上,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呼喚人類對植物、動物的保護,對天空河流山川的敬畏,對生態的了解、研究和書寫。”“人類對大自然的探求從來沒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斷然不可無,只有謙虛地聆聽它們發生的聲音,讀懂它們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諧。”這些飽含對自然深深敬畏和由衷贊美之情的語句,出自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于2021年10月出版的生態散文集《福道》。
葉梅出生在長江三峽一帶,成長中見識過峻峭起伏的武陵大山、雄渾闊大的齊魯大地,2020年又被生態環境部聘為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在行走山川大地的同時,有了一份更加自覺的使命意識——批評、反思過去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觀察、記錄新時代保護生態、重建生態的實踐,展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筆者看來,葉梅的這部作品記錄了新時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散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
在《福道》出版前,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邱華棟為作品作序。邱華棟在序言中感慨道:“作為對環境的深度思考,生態問題已經不啻為文明的一種標尺甚至是文明本身。”
在邱華棟看來,《福道》體現了生態散文的新趨向,“帶有象征和隱喻色彩的書名‘福道’,也成為她的這部散文集的一個鮮明主題,那就是,奔著幸福生活的福道走,我們必然地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要和生態保護觀念息息相關”。
除了《福道》之外,還有一批生態文學優秀作品,也給讀者帶來了驚喜,比如散文家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聚焦各地獨具特色的古樹,講述人與樹的故事,從一個獨特視角透視中國人的自然觀,展現中國悠久的生態文化;作家黃亮斌的長篇紀實文學《湘江向北》,以翔實的史料講述百年湘江的生態變遷,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湘江環境治理的滄桑巨變,承載著對人與河流關系的思考;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聚焦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出版《北京的山》等生態文學作品,帶讀者體驗綠水青山之美;生態文學作家李景平推出《云下山河》,講述美麗山西建設故事,洋溢著對三晉大地的濃濃情意;生態詩歌倡導者華海的生態詩集《藍之島》,以細膩的感受體驗自然的整體性和神秘性,書寫人與自然契合融通的欣喜,啟悟人們重回大自然的懷抱……
生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可圈可點,給人們帶來新的審美體驗,今年5月,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撰文指出:“在我國,隨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環境保護等重要議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生態文學成為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學門類,并于新時代以來逐漸形成現象級文學景觀。”
為了生態文學更加健康繁榮地發展,《2023年度中國生態文學發展報告》建議,希望生態文學超越模式化、標準化的陷阱,處理好批判與贊歌、文化和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希望生態文學創作者達成對生態問題的個人化理解,尋找最為獨特、最富有思想性和藝術魅力的生態抒情、生態敘事之樣式;另外,如適時推出全國性生態文學評獎活動,也會推動生態文學的良性發展。
繁榮發展正當其時
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正經歷一系列轉變:從對現代西方作家經典作品的模仿到注重原創,從對風花雪月自然風光的淺層次感悟到人與自然關系多維度呈現,從對環境問題的批判性吶喊到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史詩記錄。
生態文學的蓬勃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輝煌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文學傳播綠色低碳理念,是體現先進價值追求的文學。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文學能夠展示自然之美,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學書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如此成功的實踐和巨大的成就,為作家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注入強勁力量。
生態文學促進全社會增強生態環境意識,是具有情懷擔當的文學。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一些地方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事件仍然時有發生。生態文學要為生態吶喊,為自然代言,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生態文學致力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具有開放世界視野的文學。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繁榮發展生態文學,加強生態文學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必將更好體現文化自信,彰顯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貢獻。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繁榮發展生態文學,正當其時。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原司長)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