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成 時間 : 2024-12-11
分享到: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十年來文藝現狀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承辦,20余位來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文藝管理部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以及中國現當代文藝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參加研討會并發言。會議共分三場,與會學者分別從文藝創作、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三個方面就十年來的文藝現狀、成就、問題與發展方向進行研討。開幕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主持。
新時代文藝領航的講原理、定方向的綱領性文件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際,舉辦這一學術研討會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對新時代文藝工作做出了科學分析和系統謀劃,為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指引下,有關部門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做好組織、管理、協調、服務等工作,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領悟、努力踐行,用心用情創作,文藝環境日益優化,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文化強國活力不斷顯現。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董學文與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為會議作主題發言。董學文強調了在今天重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必要性,認為《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上為新時代文藝領航的講原理、定方向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深化了對新時代文藝工作的認識。他還結合自己主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體會指出,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放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譜系中理解,可以發現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各個重要領域都有推進性的重要表述,是新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時代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粵春指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得越好,對文藝發展的引領、指導就越有效。習近平文化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中國理論,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他還從話語的轉化和適用、內部理論的生長、文藝實踐的理論生產、其他理論資源的對接等四個方面,討論了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路徑。
文藝評價方式應隨時代主題轉換而更新
在文藝創作方面,對新時代文藝的歷史分期進行宏觀把握是學者討論的一個重點。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培浩提出,對新時代文藝的研究需要一種前瞻性的視角,從而實現對新時代文藝的歷史化理解,也即理解新時代文藝的質的規定性。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祝東力認為,當代文藝的定位與時代主題密切相關。20世紀上半葉是戰爭與革命的世紀,文藝的主要職責是動員群眾,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文藝便向多元化發展,對文藝的評價方式也應隨時代主題的轉換而更新,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文藝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剛對新文學與新時代文學的階段劃分也體現出相似的問題意識。他提到,新文學誕生于“西升東降”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承擔教育國民、救亡圖存的責任,新時代文學則誕生于“東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而體現出新的時代意識,對內表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從容及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對外則體現為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態度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孫書文對“純文學”這一具有時代性特征的獨特文學概念進行辨析,認為“純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以對形式探索的追求遮蓋對社會歷史的洞察、用個體感性替代社會生活、用對殘酷性的追求代替對歷史必然性的追求等不良變異傾向,新時代文學應進行糾偏,恢復對文學豐富性和立體性的追求,創作深厚廣博的作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知識有效性持續下降這一現象切入,提出文學要想成為一種有效的現代社會知識,就必須具有把握時代實質的雄心與能力。
新時代文藝:現實感、紅色調、傳統味、科技范
與會學者注意到并總結了新時代文藝的重要成果與突出特色。現實題材創作、地方性寫作、新媒介文藝創作是三個重要的趨向。關于現實題材創作,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以《山海情》《人世間》等現實題材影視力作為例,討論了2021年以來現實題材影視作品中的20世紀90年代敘述熱,這些具有史詩劇特征的作品是關于新時代的合法性的總體性敘事,是基于對新時代中國的主體性地位的認可才有可能完成的敘事,值得深入研究。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孟繁華則指出,作家對生活不熟悉,腳上沒有泥,心中沒有人,就無法創造出真實立體的人物系統。
關于地方性書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副主編鐘媛從文學組織和文學制度的角度出發,討論了“新東北作家群”“新南方寫作”等地方書寫的興起。《北京文學》雜志社主編師力斌也指出“新北京作家群”這一年輕作家群體與傳統京派作家有著明顯的風格差異,其創作往往展現出空間上的流動性,具有體現時代變革的前衛特征。孟繁華則對地方性寫作中的一些不良傾向提出批評意見,提出強調地方性首先要有中國意識、世界意識,否則可能造成思想上的閉鎖。
關于新媒介文藝創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玉玊對新媒介文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類創作——網絡文學、電子游戲、微短劇——的發展情況進行綜述,總結了十年來網絡文學主流化發展、電子游戲彎道超車、微短劇異軍突起的發展成就。與會學者還結合具體作品對新時代文藝的突出特征做了概括性分析,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認為,新時代文藝創作具有四個思潮性特征:現實感、紅色調、傳統味、科技范。
在理論研究方面,論題集中于習近平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程與方向,以及對“文藝何為”問題的理論思考。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李龍回溯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百年歷程的四個重要階段,強調塑造新國民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理論關切。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趙文梳理了當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熱點,提出我國新時代的文藝理論研究要突破20世紀80年代以來被西方文藝理論強勢話語壓制的局面,建立中國話語,完成中國自主的學科構建,在此基礎上實現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文明互鑒。中央戲劇學院助理研究員葉青以民族性與社會主義的統一為主線,回顧黨領導文藝的經驗與歷史,提出在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中應避免將黨的政策與文藝實踐簡單對應的機械化方法,而要聚焦于在不同歷史時期建構現代中華文化所面對的不同的核心問題,理解“經”與“權”的辯證運動結構。
在文藝評論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薩支山以《我本是高山》與《山花爛漫時》的網絡評論為例,討論網絡評論對文藝創作的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靜則從自己參與“新時代文藝理論研究叢書”之《審美測繪:新時代文學批評實踐研究(2014—2024)》的心得體會出發,從國家、學院與媒介三個維度對當代文學批評進行再定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丹丹提出,當代文學批評應從總體性的確定中解放出來,向不確定性敞開;從相對簡單的文學關系中解放出來,向超級社交網絡敞開;從簡單的文學批評中解放出來,向文學的周邊敞開。如此才能尋回其情感親密性,重建真正有效的文學評論。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