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納楊 時間 : 2025-01-14
分享到:
據開卷數據,少兒市場2024年1-10月碼洋比重為28.01%,依然是整個圖書零售市場中碼洋比重最大的細分市場,其中的細分類別碼洋比重“前三甲”依然是少兒科普百科、少兒文學和少兒繪本。之所以在盤點2024年兒童文學創作時要提出這組數據,是因為這一年兒童文學創作整體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視野愈加開闊,而這與整個少兒閱讀的狀況是相輔相成的。開卷的數據讓我們看到兒童文學在當下大眾閱讀中所占的位置依然較為顯著。兒童文學當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少兒圖書,但上述“前三甲”基本上都可以納入兒童文學范疇,其中的兒童性、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教育性等共性都是兒童文學研究的重要維度。與其他文學門類相比,兒童文學更重視閱讀,重視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度,重視作品對小讀者產生的影響。開卷的數據也在提醒我們,在一般文學研究范疇的“兒童文學”之外,存在著一個更廣闊的兒童閱讀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原創作品正在逐漸占據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質量上。這是近十年來兒童文學作家、出版人、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成績,而要保持這一良好趨勢,不斷提高原創作品的質量是基礎,也是關鍵。整體上看,2024年兒童文學創作展現了不斷向上攀登的態勢。
開闊的創作視野
書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是近兩年來新的“增長點”,2024年又有新的突破。湯素蘭《繡虎少年》寫湘繡給一個殘疾少年帶來了生活的方向與勇氣,寫出了古老的藝術能夠接續下去的原因,感動之余也引人深思。鄧西《永遠的阿貝》在兩個女孩之間的幽微情誼中嵌入黎族織錦這一古老的藝術如何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使得小說充滿傳統與現代的對比帶來的張力。溫燕霞《螢火謠》是關于傳統山歌和童謠的禮贊,小說主人公一老一少,皆有唱山歌誦童謠的天賦,圍繞著他們的是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人們生活和情感的變化。王一梅《茶鄉少年》和刷刷《茶園笙聲》都把目光對準茶鄉的孩子,種茶、采茶、制茶的傳統文化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培養少年兒童的科學興趣和素養一直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突破點。與此前多為報告文學或科普類作品不同,2024年有幾部航天航空題材小說,作了新的嘗試。軍旅作家曾有情、張子影《綻放太空的玫瑰》從女航天員女兒的視角寫航天員的生活,葛競《宇宙的夢想》寫航天人的孩子們在父母的影響下逐漸激起探索宇宙的渴望并決心腳踏實地去實現。這些作品把“太空”那么“高遠”的事拉回到“地面”,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為牽引,比如校園、家庭,在孩子們和航天員之間搭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趙華《銀駱駝》則以中國第一個航天基地建成、第一枚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起步。軍旅作家馬京生、王建蒙《大漠神箭飛天記》采用傳統的科普小說的寫法,抓住科學探索精神與兒童的冒險探險精神的契合點,把科學知識注入兒童故事中。“我們的小時候·科學家系列”散文推出了物理學家李淼的《童年的小宇宙》、古生物學家周忠和的《一個人的萬物起源》、數學家蔡天新的《海邊的男孩》三部作品,是科學家們寫自己小時候的事,從中可以讀到科學家的成長心路。少兒科幻作品較多,陳楸帆《山海歌謠》和黃蓓佳《極地穿梭》比較有特點。《山海歌謠》把鄉村發展、自然生態保護與發展和貴州的傳統民間文化相結合,富有想象力,思想也比較超前。《極地穿梭》則更偏重人的情感,以一個不那么復雜的故事探討了一個比較復雜的論題,即AI與真人的關系,當一個人身體隕滅而精神借助虛擬網絡存在的時候,人們該如何面對他物。
當下孩子們的生活依然是兒童文學作家著墨最多、最用心用情的。以鄉村生活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作品較多,藝術特色也最為豐富。秦文君《街市上的芭蕾》講述了一個身居鄉間卻癡迷于芭蕾的女孩勇敢掙脫現實的束縛,堅持追求夢想的故事。余雷、孫嘉暉《背簍少年》寫逆境中成長起來的網球少年。高雅藝術、網球運動這些過去似乎與鄉村相去甚遠的事物,現在已經在鄉村開始傳習,這是信息技術變革帶給鄉村巨大變化的重要表現,作家敏銳捕捉到并寫出來,讓我們看到當下鄉村新的一面。張國龍《山月當歸》繼續寫鐵橋李花兄妹倆及他們身邊的鄉村少年兒童的成長故事,隨著哥哥這一代即將步入成年,小說所表現的童年生活更加深刻且真實。馬慧娟《飛起來的村莊》把農活農事寫得細致飽滿,也寫出了脫貧之后的鄉村如何繼續向前。余閑《小云兜里的夢》里,大山里的女孩來到鎮上的學校,勇敢地超越過去的自己,站上人生的新臺階。還有趙菱《會發光的聲音》、孟憲明《猴王藍鼻子》、唐池子《田野深入》等,從支教、動物保護、鄉村風物等角度描繪當下鄉村孩子生活的圖景。
城市孩子的生活多以校園和家庭為主。祁智《方一禾,快跑》中的方一禾既要承受爸爸突然離世的痛苦,還要照顧生病臥床的媽媽,但他選擇每天跑著上下學回家照顧媽媽,仿佛只要他堅持跑,跑得夠快,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殷健靈《少年仰起他的臉》和湯湯《青色風箏飛走了》都關注特殊環境下的孩子,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依然堅持著努力向上,為自己贏得希望。吳洲星《幸福里》以社區拆遷為背景,寫了三個家庭環境、性格都各不相同且不在同一所學校的孩子,因為一只流浪貓而相識相知相助、共同成長的一段人生經歷。
有的作家回望自己的童年,寫“過去的事”,比如劉海棲《我們的乒乓球隊》、徐貴祥《老街書樓》,為當下的孩子提供一個回溯歷史的路徑。有的作家關注當下,比如徐玲《橘光》講述新時代志愿者的故事,常笑予《追松塔的爸爸》其實是追被熱氣球帶跑的爸爸的故事,其中關于東北林場生活的描寫陌生又新鮮,翌平《新雨過后的空山谷》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憂傷”,給予“療愈”。
少年時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開始體驗“長大成人”之前的迷茫和無助的重要階段,兒童文學應當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些不同的精神能量,比如勇氣、撫慰、認同和信任等。劉華《蘋果花開》直面當下少年可能會遇到的生活困境,主人公因一時之勇意外犯下大錯、造成嚴重后果,在“蘋果爺爺”的幫助下,學會勇敢面對和承擔后果,成功應對人生中的一次“危機”。周敏《馬可的十四歲》和唐糖《月亮計劃》都是寫初中生的,其中的成長滋味多了一些酸澀,也多了份責任和期待。
書寫各民族少年兒童生活的作品表現不俗。江覺遲《會唱歌的帳篷》以非虛構小說的寫法寫出了藏族孩子的現實生活,質樸而動人。許廷旺《額吉的河》、金少凡《永遠的馬頭琴》、馬瑞翎《駝峰航線上的孩子》等小說也都是貼著不同民族地域的孩子的現實生活寫的,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之間深厚的情感。
自然生態題材的作品更加注重兒童性、文學性與科學知識的調合。王棵《珊瑚在歌唱》以孩子的故事替代了保護珊瑚保護環境的直接敘事,小女孩在學習潛水的過程中觀察珊瑚、了解珊瑚,進而喜愛上珊瑚,成為海洋保護的堅定倡導者和踐行者。
兒童文學的書寫覆蓋了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方方面面,除上述題材外,還有寫當代軍營故事的高滿航《參軍吧,兄弟》、寫澳門的歷史和當下的楊穎虹《雀仔園的雀仔》,寫中國援非醫務工作者60年堅持默默奉獻的曾維惠《中國媽媽》,寫紅軍故事的張品成《長征天字號行動》等,都展現出兒童文學作家們在題材上的開掘能力。
可貴的藝術探索
除了題材上的開掘,兒童文學作家們還在藝術的創新上孜孜以求。2024年有多部作品都表現出了較強的創新意識,雖然有的不是那么完滿,但藝術的進步就是在這些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
左昡《我的世界》題材很新,寫新興行業的從業者——快遞員、外賣員們,他們被統稱為“騎手”。人們對他們既熟悉又陌生,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更是不甚了了。作家用真實的接觸獲得關于他們的“第一手資料”,再經過文學的加工,從兒童視角去表現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作品中那個夢想做導演并且已經開始制作自己短片的騎手的女兒格外引人注意。有故事有人物,小說就有了生命力。周曉楓《我的名字叫阿噸》中虛構了一只叫“阿噸”的熊貓,它與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有關聯,但又不是冰墩墩,冰墩墩是阿噸尋找自我的精神偶像,小說在幻想與現實之間自如切換。
吳夢川《大樹的女兒》以一個鄉村家庭的三個女兒為主角,從二姐的視角,講述姐妹和母親、祖母鄉村三代女性的經歷,以頗具傳奇性的筆法為鄉村繪制女性生存與成長的精神圖譜,其中蘊含著突破一般兒童文學寫法的敘述方式,帶來更為開闊,也更為震撼的藝術效果。保冬妮《童年樹》則以塞罕壩人工造林的創舉為題材,設置了現實與過去兩條線交叉前行,讓小讀者在熟悉的現實的引領下,嘗試理解過去,從而體會人們的創造、奉獻與堅持。
在林彥《九歌》里,屈原的名篇與主人公之一、一個富有文學天賦的小男孩的詩作相互映照,加上其他古典詩歌、現代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經典的加持,讓幾個孤兒在保育園的生活籠罩上一層淡淡的氛圍,有憂傷,有沖撞,有感動,還有一種只屬于孩子的蕩氣回腸。舒輝波《聽見光》有勵志的意義,但又不限于此,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的、哲學的,使得作品從書寫現實生活進入到書寫人的精神世界的境界。在這部非虛構作品里,引用經典起到了幫助更深層地理解人物的作用。諾亞《白夜夢想家》是另類“改編”名著的嘗試。作品借用了《西游記》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經典“模式”,設計了小主人公為了找回自己的名字而踏上冒險旅程,但他們遇到的不是“九九八十一難”,而是需要幫助的人們,每幫助一次,他們就離要找尋的真相更進一步。這是一個初看有些亂,讀到最后謎底揭曉的故事,其間各種預留的線索和伏筆,非常考驗作家對整體敘事的掌控能力。
木也《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敘事手法獨特,以類似意識流的方式、文藝的語言,寫出了女兒對媽媽的愛,帶給我們某種純粹的情感體驗。配合作品的特點,圖書裝幀的設計也別具一格。同樣在形式上有特色的還有尹才干《童詩會畫畫》和金朵兒《放牧云朵》。《童詩會畫畫》在詩歌的文字排列上做了實驗性嘗試,再配以相映成趣的圖畫,讓閱讀充滿游戲性和探索性。《放牧云朵》則是在插畫和裝幀設計上配合詩作的氣質,把整部詩集打造成了一個藝術品,給閱讀帶來清新自然的美感。
短篇作品和圖畫書中的創新意識則體現得更為鮮明。孫建江的寓言集《一念一句》以一句話成篇,高度濃縮了人生的經驗、歷練、智慧和哲理,是寓言創作的一次探索。王林柏《無聊之神》運用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藝術效果,在整體構思和情節上都有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妙趣。高洪波、李海燕《圖書館之夜》脫胎于真實事件,作者運用高超的想象和凝練,把孩子們在圖書館能讀到的眾多經典名著編入書中,暢游閱讀世界。和暢團《蘿卜大廈》運用富有寓義的故事和強烈飽和的色彩搭建起一個文學性藝術性俱佳的小世界。蔡皋、蕭翱子《火城1938》以細膩的畫面和簡潔的文字把曾經的美好與毀壞后的破爛呈現在讀者面前,萬語千言盡在其中。徐建明、小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和賈玉倩、王祖民、王鶯《有什么東西我買不來》都是中國民間傳統故事精神的重塑,其中的詼諧幽默和人生智慧是中國人精神的內核之一。周翔《我和爸爸逛巴扎》則以獨特的色彩展現新疆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
壯大的創作隊伍
這一年,高洪波、張之路、曹文軒、秦文君、常新港、湯素蘭、徐魯、黃蓓佳、張品成、孟憲明、肖定麗、葛競、湯湯等一批兒童文學作家們推出新作,90歲的“常青樹”金波先生也推出《金波別集》,這套特別的作品集讓作家的“舊作”在重新梳理編排中展現“新意”。
跨界作家們也奉獻了一批精心之作。除上述周曉楓、溫燕霞、徐貴祥、王棵、吳夢川、曾有情、張子影、馬京生、王建蒙、馬慧娟等,還有趙麗宏《月光蟋蟀》,延續了唯美唯真、“簡”而不“單”的創作風格,陳蔚文《芙蓉花開》關注女孩的成長,李成恩《直到河流盡頭》從民間故事中汲取靈感,寫了一個小門神鐘馗守護汴河人家的溫暖故事。
更多的中青年作家正處在創作旺盛期。劉虎推出了《擁抱大象》《少年筏子客》《金色日出》《生命紋章》等4部小說。趙卯卯《歡喜的森林》中,小女孩歡喜和外婆就像一對山林精靈,帶給我們大自然的美好。還有龍向梅、蕭袤、廖小琴、吳洲星、鞏孺萍、顧鷹、唐池子、小河丁丁、馮與藍、黃穎曌、金朵兒等,以及一批“新人”作家王征樺、魯鳶南、楊遆峰、何曉寧、夏槳、鄭鑄彪、張牧笛、李小菁、丁之琳等,他們的長短篇作品,已成為兒童文學持續發力的強大動力。此外,小學老師李柏霖帶著她的學生們創作的《田野詩班》,讓詩教在兒童中開花結果。蔣惠莉、王宜振主編的《唱響紅色新童謠》讓孩子在誦讀中種下文學的種子,還有更多的潛在作者正在嶄露頭角。
拓展的理論格局
2024年舉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兒童文學理論會議和對話交流活動,理論界、創作界、出版界緊密互動,充分發揮理論評論推動創作的重要作用。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與詩刊社、文藝報社合作,舉辦推動新時代兒歌創作傳播研討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中國作協舉辦的專題討論兒歌創作與傳播的一次會議,圍繞新時代兒歌創作傳播的特點與難點、新時代兒童審美心理變化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童趣出版研究院合辦的“童書創作:構建成長的力量”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國際交流會,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舉辦的以國際兒童文學歷史研究的新視野為主題的“第五屆國際兒童文學論壇”等活動,加強了中外兒童文學創作、學術交流,使得兒童文學界進一步打開視野提升格局。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浙江)、百花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兒童文學:新的可能性——新時代成人文學作家跨界寫作兒童文學主題對話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明天出版社舉辦的“多維視野下的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江蘇鳳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作協舉辦的以“成長與未來:少年文學與少兒寫作發展研究”為主題的第二屆當代少兒文學創作與研究國際論壇暨《全國優秀作文選》四十周年刊慶活動,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詩刊社、義烏駱賓王國際兒童詩歌大賽組委會聯合舉辦的“新時代兒童詩歌創作傳播座談會”等,都緊貼當下創作實際,對突出現象進行專題討論。
2024年,90歲高齡的張錦貽先生出版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發展史》,這部專題研究我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重要理論著作,以具體作品為軸,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兒童文學的各個歷史時期,分析概括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和成果,兼具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兒童文學創作需要兒童文學理論的支撐,兒童文學理論也需要更加開放包容的格局,正如評論家張燕玲所言,建構開放的、創新的兒童文學觀,包容和褒獎那些為兒童寫作,守護童心童真并兼具文學性的作品,無論其文本形態、藝術樣式如何多樣化,都能為兒童文學的繁榮發展帶來更豐富的可能。
(作者系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