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時間 : 2025-03-10
分享到:
2025年是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連續第18年參加全國兩會,同時,今年他也再度獲得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在吳為山看來,要始終堅持“奔走國是,關注民生”,努力做到“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真正理解中國、認識中國。
“履職不僅是建言獻策,更要努力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讓人民真正受益。”吳為山說。近年來,從“書法進課堂”的實現到“中小學生美育”“全民美育”的提出,從“館際協同”機制的設想提出到不斷深化,從“文化養老”理念的提出到逐漸引起社會關注……他的提案在不同領域得到落實。在吳為山看來,提案不是“一提了之”,而是一個持續深化、不斷調整的過程。“每一次提案的升級,是源于現實的反饋;每一次建言,都是為文化建設積累動力,讓美育真正成為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今年兩會,吳為山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以及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體驗的需求有更深切的關注。如何打造“學習型養老”模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如何更好地整合文物資源與美術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成為他重點關注的議題。如果養老不僅是“照護”,而是與文化、藝術、教育結合,將養老院轉型為“終身教育書院”,是否能讓晚年更具意義?如果進一步加強美術館、博物館的合作,建立長效聯合策展機制與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展覽的數字化應用水平等,是否能解決跨領域學術研究的不足,更好發掘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吳為山提出了新的對策與建議。
在談到構建文化養老新模式時,吳為山說,在文化、藝術、教育、科技的賦能下,養老院有望從傳統的“護理中心”轉為“文化書院”,可以建立“終身教育書院”,優化養老環境。設置書畫室、音樂廳、手工藝工作坊、科技體驗區等文化空間,鼓勵代際共學,促進老年人與年輕一代互動。設立藝術與文化課程,如開設書法、繪畫、音樂等傳統課程,增設數字藝術、短視頻創作等新內容,吸引“年輕化”老年群體。發展“智能+文化”養老模式,引入AI健康監測、遠程醫療、智能陪伴系統,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線上課程和VR體驗。打造“文化療愈”體系,針對失能失智老人開發音樂律動、觸覺藝術等非語言療愈項目。建立“適度勞動養老”機制,鼓勵退休教師、醫生、手藝人擔任“公益導師”,推動“以勞養老”模式;設立“文化養老專項基金”,鼓勵老年人通過教學和創作獲得基金支持,手工藝品可入選書院展覽、口述歷史被檔案館收藏、創作故事出版成冊;發展文化地標式養老,融合文旅共生,將養老院打造為可游、可學、可體驗的文化景觀,實現“以文養院”等。
關于構建館際協同機制、賡續中華歷史文脈,吳為山提議可由國家層面出臺政策,鼓勵美術館、博物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合作項目開展,鼓勵館際之間進行全方位深度合作。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展覽,特別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品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加強數字化合作,對文物和美術作品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和展示等,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提高公眾參與度。聯合成立研究中心或學術團隊,與海外機構共建文明研究聯盟,開展跨學科研究,深入挖掘文物和美術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展覽提供學術支撐。合作開展面向不同群體的教育活動,建立校區、社區美育網絡,設立流動美術館,開展美育工作坊。健全制度保障,在《博物館條例》和美術館相關管理辦法中增設“館際協作”專章,實施策展人、修復師跨機構掛職制度等。通過長期系統性的館際協同機制的建設,可以更好地構建起貫通考古實證與藝術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更好地催生數字文博、智慧美育等新質生產力,打造可感可知的文明傳承創新范式。
近期,AI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備受關注。對此,吳為山表示,技術拓展邊界,藝術賦予靈魂。AI能描繪萬象,可以模擬筆觸、重構風格,但藝術的核心在于情感的共鳴、文化的積淀、人性的光輝,而這些正體現了藝術家無可替代的價值。未來,美術館與科技的結合將進一步拓展全民美育的邊界,而美術工作者更應堅守藝術的本心,深耕思想與審美,創造出真正具有精神溫度的作品。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