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教鶴然 時間 : 2025-07-23
分享到:
20世紀50年代,在北京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回到家鄉湖南益陽,扎根鄉村體驗生活,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這部彪炳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經典作品,是文學前輩自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實踐成果,更是照亮當下作家創作的一面“鏡子”。
2021年,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在工作報告中聚焦“新時代文學”,重點探索了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與“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正是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文學行動。2022年8月1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在周立波的故鄉湖南清溪村正式啟動。這是中國作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眼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決策,也是文學經典跨越時空的回響。202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被確立為重點項目,并被列入中宣部“十五五”重點任務規劃當中。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的目的都是為了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文學由“高原”向“高峰”邁進。輝煌壯麗的新時代呼喚能夠感應時代精神、體現時代高度的偉大作品,波瀾壯闊的山鄉巨變為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圖景和豐厚的寫作資源。“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正在從中國鄉土文學的深厚傳統和寶貴經驗中尋求突破,向更新、更廣、更深、更高處掘進。
三年過去了,這次面向全社會的文學號召,交上了一份怎樣的時代答卷?
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推出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
在“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啟動儀式上,張宏森指出,希望通過這一計劃,引領廣大文學創作者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用跟得上時代的文學精品開拓文藝新境界,以新鮮光亮的文學力量激發人民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昂揚斗志與堅定信念,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為偉大人民奏響偉大樂章,向人民、向時代、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實施三年來,推出了一批彰顯時代精神的長篇小說力作。入選“創作計劃”作品的作者當中,既有楊志軍、關仁山、歐陽黔森、劉慶邦、王松等知名作家,也有周瑄璞、陳集益等中生代優秀作家,還有來自云南保山的中學教師鄭欲翔這樣的基層作家。他們不斷向經典學習、向生活學習,感知人民喜樂、聆聽時代聲音、洞悉生活本質,持續助力新時代文學創作呈現新的美學面貌、抵達新的藝術高度。截至2025年6月,“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已納入支持項目作品共計33部。其中15部作品已出版,楊志軍《雪山大地》、關仁山《白洋淀上》、王松《熱雪》、歐陽黔森《莫道君行早》、周瑄璞《芬芳》、劉慶邦《花燈調》、翟妍《霍林河的女人》、忽培元《同舟》、楊逸《東山坳》、王宗坤《極頂》、何常在《向上》11部由作家出版社單獨出版,老藤《草木志》、陳集益《金翅魚之歌》、津子圍《蘋果紅了》、柳岸《天下良田》4部由其他出版社與作家出版社聯合出版;其余18部作品正按流程要求積極推進出版,另有7部作品列入“潛力文叢”。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實施宗旨,是要發現和出版代表新時代山鄉巨變題材創作高度的精品力作。“創作計劃”已出版的作品中,《雪山大地》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草木志》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芬芳》獲評2023年度中國好書;《花燈調》《草木志》《同舟》《蘋果紅了》等作品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2024年,“創作計劃”增補納入“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此外,“創作計劃”已簽訂版權輸出協議71份,涉及語種19個。《莫道君行早》《熱雪》等6部作品得到中宣部翻譯出版工程資助,即將推出俄、德、日等外文版。作家出版社獨立出版的11部作品中的10部已簽訂英語、俄語、阿語、西語版權輸出協議,積極申報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絲路書香工程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社會對“創作計劃”實施效果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
可以說,“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實施以來,組織推進穩中有序,精品成果不斷涌現,社會影響逐步提升,已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
全方位拓展,打造文學生產全鏈條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提出,得到了文學界的積極響應。各省級作協紛紛召開“創作計劃”工作部署會,引導本土作家積極投稿。目前,已有廣西、福建等14個省級作協舉辦了推進會,有12個省級作協、1個行業作協推薦了47部作品,不僅拓寬了文學服務基層的半徑,延伸了服務作家的手臂,還挖掘了一批文學新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為擴大優秀選題征集和出版渠道,引導、動員更多創作、出版界力量立足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深厚沃土,推出更多彰顯時代高度的長篇小說力作,打造“創作計劃”文學精品創造生產傳播轉化的全方位生態,2023年3月,中國作協推出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名刊名社拓展計劃”。“名刊名社拓展計劃”由作家出版社牽頭,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鳳凰文藝出版社等22家重點文藝類出版社,《人民文學》《收獲》《中國作家》《當代》等12家知名文學刊物共同參與,旨在通過名刊名社的協同聯動,形成“創作計劃”從裂變到聚變的機制,發現和打造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山鄉巨變題材優秀作品。
“名刊名社拓展計劃”的提出,有效地激活了文學出版界參與“創作計劃”的熱情。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組織選題申報、提供出版支持、協同宣傳推廣等措施,“創作計劃”稿件的質量較前期有了較大提升。除作家出版社外,已有24家刊社推薦了58部作品,14部納入“創作計劃”并重點推進,成為推進“創作計劃”實施的重要力量。其中,5部作品已經出版,分別是百花文藝出版社推薦的《草木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薦的《金翅魚之歌》,沈陽出版社推薦的《蘋果紅了》,《鐘山》雜志社推薦的《極頂》,《芙蓉》雜志社推薦的《芬芳》。安徽文藝出版社總編辦主任韓露認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在文學創作領域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接下來要深化名刊名社的協同聯動,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發展路徑。《當代》主編徐晨亮也認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動文學創作者走進新時代新鄉村,書寫新史詩,同時也促使文學期刊社、出版社、文學編輯用一種具有主體性的方式投入作品的構思、創作、編輯、發表、傳播中,是對文學生產全鏈條的推進。
為作品“把脈問診”,與作家共同提升作品的品質
為有效提升入選作品的文學質量,“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啟動伊始就設定了“質量提升”環節,對納入計劃的重點推進作品,要求在出版前至少召開一次專家改稿會,對作品修改提升進行深入指導。通常為一部尚未出版的作品舉辦改稿會并非必要環節,但“創作計劃”卻將其作為所有重點推進作品出版前的必備環節,并對此提出明確要求,由此可見“創作計劃”對出版作品文學質量的嚴格把控。改稿會質量越高,出版成效就會越顯著。三年來,作為“創作計劃”牽頭實施單位,作家出版社積極總結經驗,在改稿提升作品質量方面不斷改進措施,改稿會模式日益成熟,改稿會成效愈發顯著。每一次改稿會,專家數量少而精,改稿指點深而實。經過集體改稿,不少作品的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對于未舉辦改稿會以及改稿后文學品質提升不明顯的作品,堅決執行退出機制,先后已有7部作品被移出“創作計劃”或列入“創作計劃”潛力文叢出版。通過對入選作品實行退出淘汰機制,破除了“題材主題正確即成功”的誤區,讓大家深刻認識到文學質量第一的重要性,形成抓改稿、再完善、重提升的創作出版風氣。
多次參與改稿活動的評論家白燁談到,參加改稿會對于專家而言也是一種挑戰,需要他們在認真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這種深入而認真的改稿,對作品質量的提升確實有很大幫助。”據白燁觀察,不少作品在改稿后煥然一新,有些作品“改和不改完全兩樣,甚至有天壤之別”。評論家賀紹俊也是改稿會的“熟面孔”,他表示,閱讀改稿前后的作品,能明顯感覺到改稿后再出版的作品質量有了很大提升,“相信改稿會這一特別的形式,將來會在作品的創作和出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助力推出更多具有經典價值的優秀作品”。
對參與“名刊名社拓展計劃”的出版社、雜志社而言,改稿會也是一次學習提升的難得機會。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胡曉舟表示,改稿會上的專家意見精準且具有操作性,若作者能認真落實,文本質量將有顯著提升。《鐘山》雜志社編輯部主任李祥認為,改稿會為雜志的長篇作品編審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他進一步提議建立作者與批評家之間常態化、一對一交流的持續性反饋機制,不斷加強與作家的充分交流,使修改意見的提出更有助于作品質量的提升。
對于作家來說,改稿會是與作家、評論家、出版人面對面交流意見,聆聽專業讀者聲音,及時發現書稿中存在的問題并調整糾偏的寶貴契機。2022年6月26日舉辦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首場改稿會上,與會專家圍繞作家關仁山的長篇新作《白洋淀上》展開深入交流,提出了大量寶貴修改意見。《白洋淀上》初稿有200萬字的龐大體量,根據改稿會專家意見,關仁山對作品進行了大幅刪減,并深入工廠體驗生活,補寫了30萬字。他表示,“改稿過程中,我重新煥發了創作激情,有意識地逼自己追求創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在《雪山大地》的改稿會上,評論家們提出小說中一些次要人物有些多余,作者楊志軍充分采納意見,壓縮刪減作品篇幅近十萬字。針對評論家提出的敘事節奏和語言呈現的問題,他也在修改的過程中進一步思考打磨,最終完成了一部優秀的作品。《草木志》改稿會上,專家們認為作品中存在知識性內容與敘事的銜接不夠圓潤、人物密度過大、感情變化不夠自然等問題,并為這些不足之處提供了相應的改進建議。作者老藤充分吸取修改意見,對《草木志》進行精心打磨,賦予了作品更寬闊的敘事與表達空間。
改稿會不僅是對作品的一次次“把脈問診”,更是給作家上的一堂堂生動的文學寫作課。通過改稿專家們“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直言敢諫、推心置腹,能夠真正有助于提升作品質量,打磨新時代精品力作。
破圈跨界,講好全媒體時代的山鄉巨變故事
面對閱讀方式已發生深刻改變的全媒體時代,“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品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近大眾、走近讀者,是該計劃面臨的時代性難題。為此,“創作計劃”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創新運用新媒體新平臺,推動破圈傳播和跨界生長,以全媒體化的營銷手段擴大宣傳影響力,講好全媒體時代的山鄉巨變故事,持續打造“創作計劃”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創作計劃”已開發制作5部有聲書、9部電子書。《雪山大地》喜馬拉雅平臺有聲書播放量達1497萬,電子書平臺閱讀數達11.2萬。《霍林河的女人》有聲書上架半月播放量超11萬。聯合云聽開發的《花燈調》《白洋淀上》《霍林河的女人》《莫道君行早》四部書全部上線,播放量已達560萬次。作家出版社與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合作,制作播出了三期“創作計劃”專題閱讀節目,在2024年12月16日至18日于央視播出。央視熱播專題片《放歌新時代》著重介紹了“創作計劃”和已出版作品。《雪山大地》《陶三圓的春夏秋冬》入選2024年數字閱讀推薦項目。2024年11月21日起,為期1個月的時間里,北京地鐵機場線和19號線大屏渠道宣傳推廣“創作計劃”相關作品和活動,累計觸達人次逾千萬。
“創作計劃”相關活動報道,以及已出版作品的多篇評論文章和創作談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光明網等重要媒體發表,并在《文藝報》、中國作家網等開設“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專欄專題,約請業內專家撰寫評論文章,提高對已出版作品的媒體宣傳和研究闡釋力度,從文學史的角度及時開展高水平的跟蹤研究。“創作計劃”新聞報道搜索量175萬條,微博話題閱讀量61.6萬。
“創作計劃”的跨界、破圈,也帶來了作品銷量的增長。以作家出版社為例,通過加大線上、線下、館配、新媒體等渠道全面推薦力度,訂制毛邊、簽名等特殊版本用于渠道銷售,由作家出版社獨立出版的11部作品累計鋪貨量達到了40余萬冊。
優化體制機制,合力打造高水平文學精品
三年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已初步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通過有序推進選題策劃征集、發揮“名刊名社拓展計劃”功能效應、形成上下聯動一盤棋格局、完善退出淘汰機制等措施,保障了入選作品的文學品質。
為更好地激發名刊名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創作計劃”的作品水準,助力精品力作的誕生,在總結經驗并廣泛吸收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創作計劃”領導小組修訂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實施辦法》,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創作計劃”征集的開放性包容性,堅持以創作出版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樹立精品意識、工匠精神,提升評選機制的權威性,改進專家改稿機制的靈活性、機動性,推動“名刊名社拓展計劃”提質增效,構建全域參與“創作計劃”新格局,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深厚沃土,推出更多具有時代高度的長篇小說力作,助推新時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新的《實施辦法》優化了“創作計劃”的運行機制,通過調整評審辦法、引入外部專家、完善評審流程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效能。一是將“創作計劃”全盤納入中國作協重點工作的框架下,成立領導小組,由中國作協分管領導擔任組長,作家出版社作為具體任務執行單位,在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領導下負責日常工作的推進。二是完善評審機制,對各省作協和名刊名社等渠道申報的作品是否納入“創作計劃”,由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新的實施方案注重提升項目審批效率和各推薦單位入項作品出版的自主性,進一步增加項目審批的公開性、透明度。三是堅持專家改稿機制,并在文稿把關、質量提升這一關鍵環節,保持對各出版社文學出版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經過三年來的不懈努力,“創作計劃”已經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時代答卷。文學名家參與“創作計劃”熱情高漲,他們結合創作優勢和生活經驗,在悠久的文學傳統中探求藝術新質,推出了一批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廣大作家對“創作計劃”整體要求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提高,對“創作計劃”的主旨把握和寫作方法逐步打破條條框框,更加注重從多重視角反映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創作計劃”的選題主旋律與多樣性相統一的趨勢更加明顯,類型更加豐富。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是一項關系文學事業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文學界的傾心投入,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熱情支持。這一計劃不僅凝鑄了廣大文學工作者對時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達了我們在悠久的文學敘事傳統中探求藝術新質的決心與信心。正如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所說,“今天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所有史詩性劇變都是山鄉巨變,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堅持以守正創新的態度,樹立高遠開闊的文學視野,主動建立宏闊的‘山鄉巨變’觀念。要努力克服‘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品書寫山鄉巨變時過于直白、過于簡單化、過于主題化,以事件代替故事,邏輯性、戲劇性、可讀性不強,典型人物塑造能力缺乏等突出問題”。期待作家、評論家、出版人共同發力,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史詩性作品來記錄昂首奮進、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不斷以高質量的文學為中國式現代化助力。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